引言 | 第1-2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3-84页 |
一、疏泄是肝气的运动特点 | 第23-34页 |
(一) 肝气的概念与范畴 | 第23-24页 |
1、肝气的概念 | 第23页 |
2、肝气与人体之气、肝精、肝血及肝阴、肝阳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 疏泄的含义为“散”、“动” | 第24-25页 |
(三) 肝气的运动特点为“散”、“动” | 第25页 |
(四) 防止肝气“散”、“动”太过的机制 | 第25-27页 |
1、肝主藏血 | 第26页 |
2、肾主闭藏 | 第26-27页 |
3、肺主肃降 | 第27页 |
(五) 肝气的运动具有“功能阈” | 第27-34页 |
1、历代医家对“罢极之本”的认识及其评析 | 第28-31页 |
2、对“罢极之本”的再认识 | 第31-33页 |
3、肝气运动具有“功能阈”的机理 | 第33-34页 |
二、肝主疏泄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第34-51页 |
(一) 肝主调节的理论根源 | 第34-37页 |
1、后世医家对“肝者,将军之官”的认识及其评析 | 第34-36页 |
2、对“肝者,将军之官”的再认识 | 第36-37页 |
(二) 肝主调节的源流 | 第37-38页 |
(三) 肝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是决定肝主调节的外部条件 | 第38-40页 |
(四) 肝主藏血是肝主调节的物质基础 | 第40-42页 |
1、肝主贮藏血液是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 | 第40-41页 |
2、肝调节血量是肝能协调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 第41-42页 |
(五) 肝主调节的经络学基础 | 第42-44页 |
1、肝经、肝之经别、肝之经筋等与脏腑组织的关系 | 第42-43页 |
2、其他经络与肝的关系 | 第43-44页 |
(六) 肝主调节的病因病机学基础 | 第44-45页 |
(七) 肝主调节的临床治疗学基础 | 第45-46页 |
(八) 肝主调节的药物学基础 | 第46-49页 |
(九) 肝主调节的现代医学基础 | 第49-51页 |
1、现代医学对肝脏功能的认识 | 第49-50页 |
2、中医肝藏象与现代医学其他系统、器官的关系 | 第50-51页 |
三、肝主疏泄对人体脏腑器官生理活动的具体调节作用 | 第51-72页 |
(一) 肝主疏泄对整个人体生命过程的调节 | 第51-53页 |
(二) 肝主疏泄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调节 | 第53-54页 |
(三) 肝主疏泄对五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54-61页 |
1、肝主疏泄对心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54-55页 |
2、肝主疏泄对肺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55-58页 |
3、肝主疏泄对脾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58-59页 |
4、肝主疏泄对肾脏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59-61页 |
(四) 肝主疏泄对六腑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1-64页 |
1、肝主疏泄对胆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1-62页 |
2、肝主疏泄对胃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2-63页 |
3、肝主疏泄对大肠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3页 |
4、肝主疏泄对小肠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3页 |
5、肝主疏泄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3-64页 |
6、肝主疏泄对膀胱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4页 |
(七) 肝主疏泄对奇恒之府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4-66页 |
1、肝主疏泄对脑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4-65页 |
2、肝主疏泄对女子胞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5-66页 |
(八) 肝主疏泄对形体官窍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66-67页 |
(九) 肝主疏泄对精气血津液的调节 | 第67-71页 |
1、肝主疏泄对精的调节 | 第67-68页 |
2、肝主疏泄对气的调节 | 第68-69页 |
3、肝主疏泄对血的调节 | 第69-71页 |
4、肝主疏泄对津液的调节 | 第71页 |
(十) 肝主疏泄对经络生理功能的调节 | 第71-72页 |
四、确立肝主疏泄对人体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意义 | 第72-75页 |
1、在预防学上的意义 | 第72-74页 |
2、在治疗学上的意义 | 第74页 |
3、在康复学上的意义 | 第74-75页 |
五、肝失疏泄的表现 | 第75-84页 |
(一) 肝失疏泄产生肝气郁证和肝气逆证的源流 | 第75-77页 |
(二) 肝的生理特性是产生肝气郁证和肝气逆证的理论基础 | 第77-78页 |
1、肝主升发 | 第77页 |
2、肝为刚脏 | 第77-78页 |
3、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 第78页 |
(三) 肝气郁、肝气逆两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及治则方药 | 第78-79页 |
1、肝气郁证 | 第78-79页 |
2、肝气逆证 | 第79页 |
(四) 肝气郁证、肝气逆证两证的类证鉴别 | 第79-82页 |
1、肝气虚证 | 第80页 |
2、肝火上炎证 | 第80-81页 |
3、肝阳上亢证 | 第81页 |
4、肝阳化风证 | 第81-82页 |
(五) 规范肝气郁、肝气逆两证的意义 | 第82-8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84-96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84-86页 |
(一) PMS是当今国际医学界极为关注的前沿课题之一 | 第84页 |
(二) 中医学认为PMS的发病机理与肝有密切关系,且以肝失疏泄为主 | 第84页 |
(三) 现代医学对PMS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 第84-85页 |
(四) 以PMS肝气逆证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PMS的发病机理,可深化创新肝主疏泄理论 | 第85-86页 |
二、实验名称 | 第86页 |
三、实验材料 | 第86-87页 |
(一) 实验动物 | 第86页 |
(二) 实验仪器、试剂 | 第86-87页 |
四、实验方法 | 第87-89页 |
(一) 动物造模方法 | 第87页 |
(二) 标本的制备 | 第87页 |
(三) 引物的设计 | 第87页 |
(四) 检测方法及步骤 | 第87-89页 |
1、RNA提取 | 第88页 |
2、RT | 第88页 |
3、PCR | 第88页 |
4、PCR产物电泳 | 第88页 |
5、检测方法 | 第88-89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89-91页 |
(一) 统计方法 | 第89页 |
(二) 统计结果 | 第89-91页 |
六、讨论 | 第91-96页 |
(一) 对神经递质5—HT1A受体基因表达的分析 | 第91-93页 |
(二) 对雌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分析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