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M2分潮潮流作用下渤海湾物理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的数值研究

0 绪论第1-19页
1 渤海的自然环境特征第19-25页
 1.1 渤海第19-22页
  1.1.1 渤海气候第19页
  1.1.2 渤海水文环境第19-21页
  1.1.3 渤海生化环境第21-22页
 1.2 渤海湾第22-25页
2 POM模式简介及在渤海湾的应用第25-36页
 2.1 基本控制方程组第25-31页
  2.1.1 动力和热力学方程第25-27页
  2.1.2 湍封闭模型第27-29页
  2.1.3 边界第29-31页
   2.1.3.1 海面边界条件第29-30页
   2.1.3.2 海底边界第30页
   2.1.3.3 固体侧边界条件第30-31页
   2.1.3.4 开边界条件第31页
 2.2 垂直坐标变换第31-33页
 2.3 内外模分离算法第33-35页
 2.4 Lagrange余流模块的引入第35-36页
3 嵌套模式对渤海湾潮汐潮流高分辨率模拟第36-46页
 3.1 潮汐水位驱动模式进行模拟第36-39页
  3.1.1 模式配置第36-37页
  3.1.2 模拟结果第37-38页
  3.1.3 存在问题第38-39页
 3.2 嵌套方法流速驱动模式进行模拟第39-44页
  3.2.1 大区域(渤海)模式模拟第39-40页
   3.2.1.1 模式配置第39-40页
   3.2.1.2 模拟结果第40页
  3.2.2 嵌套流速方法对小区域(渤海湾)进行模拟第40-44页
   3.2.2.1 模式配置第40页
   3.2.2.2 结果分析第40-42页
   3.2.2.3 质点追踪法模拟Lagrange余流场第42页
   3.2.2.4 新地形下余流结果的验证第42-43页
   3.2.2.5 Lagrange余流与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对应特征第43-44页
 3.3 结语第44-46页
4 水交换模拟第46-53页
 4.1 水交换模拟第46-49页
  4.1.1 水质模型与初始边值条件第46-47页
  4.1.2 水交换时间定义第47-48页
  4.1.3 渤海湾顶水体平均存留时间第48-49页
 4.2 子区域之间的物质混合特征第49-51页
 4.3 平均存留时间与实测污染物浓度分布关系第51-52页
 4.4 结语第52-53页
5 渤海湾顶污染物浓度模拟以及环境容量第53-68页
 5.1 污染物浓度模拟第53-60页
  5.1.1 污染源调查第53-56页
   5.1.1.1 污染源类型数量及分布第53-55页
   5.1.1.2 渤海湾顶主要污染源入海通量第55-56页
  5.1.2 海域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第56-58页
   5.1.2.1 水质现状第56-57页
   5.1.2.2 水质评价第57-58页
  5.1.3 污染物COD现状浓度模拟第58-60页
   5.1.3.1 污染物模型的建立第58-59页
   5.1.3.2 渤海湾污染物浓度模拟第59-60页
 5.2 渤海湾环境容量研究第60-68页
  5.2.1 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第60-61页
  5.2.2 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第61-63页
  5.2.3 水域环境功能区的划分第63-65页
  5.2.4 贡献度系数第65-66页
  5.2.5 环境容量第66-68页
6 结语第68-70页
附图第70-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主疏泄调节人体功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慢性肾衰竭脾胃证候与胃泌素、胃动素的相关性及大黄降浊冲剂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