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多组分分析方法的发展 | 第12-15页 |
1.1.1 红外光谱法 | 第12页 |
1.1.2 薄层色谱法 | 第12-13页 |
1.1.3 液相色谱法 | 第13-14页 |
1.1.4 气相色谱法 | 第14页 |
1.1.5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4-15页 |
1.1.6 小结 | 第15页 |
1.2 化学信息学方法在多组分混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5-21页 |
1.2.1 偏最小二乘(PLS)方法 | 第16-17页 |
1.2.2 人工神经网络法(ANN) | 第17-18页 |
1.2.3 遗传算法(GA) | 第18-19页 |
1.2.4 模拟退火法 | 第19-20页 |
1.2.5 目标因子分析法 | 第20-21页 |
1.3 多组分分析的光谱分析方法 | 第21-26页 |
1.3.1 导数分光光度法 | 第22-23页 |
1.3.2 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 | 第23-25页 |
1.3.3 模式空间变换技术 | 第25页 |
1.3.4 解联立方程法 | 第25-26页 |
1.4 计算机软件 | 第26-28页 |
1.4.1 GAMS软件 | 第26-27页 |
1.4.2 MATLAB软件 | 第27-2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3 连续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的研究 | 第29-47页 |
3.1 连续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方法原理 | 第29-30页 |
3.2 决策变量的选择 | 第30-32页 |
3.3 算法的选择 | 第32-33页 |
3.4 待测多组分浓度初值的研究 | 第33-34页 |
3.5 权重的影响 | 第34-36页 |
3.6 标准样品浓度的选择 | 第36-39页 |
3.6.1 食用防腐剂混合物体系标准样品浓度的选择 | 第37页 |
3.6.2 焦化废水混合物体系标准浓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3.6.3 食用色素混合物体系标准样品浓度的选择 | 第38-39页 |
3.7 分析连续波长的选择 | 第39-41页 |
3.7.1 食用防腐剂体系分析连续波段范围的选择 | 第40页 |
3.7.2 焦化废水混合体系分析连续波段范围的选择 | 第40-41页 |
3.7.3 食用色素多组分混合体系分析连续波段范围的研究 | 第41页 |
3.8 精密度的考察 | 第41-44页 |
3.8.1 食用防腐剂混合物体系精密度的考察 | 第42页 |
3.8.2 食用色素混合物体系精密度的考察 | 第42-43页 |
3.8.3 焦化废水中苯酚、喹啉和吡啶混合物体系精密度的考察 | 第43-44页 |
3.9 适用性的考察 | 第44-45页 |
3.10 小结 | 第45-47页 |
4 对三种混合物体系多组分定量分析结果的考察 | 第47-60页 |
4.1 对食用防腐剂混合物体系的分析准确度的考察 | 第47-49页 |
4.1.1 分析样品浓度线性范围的考察 | 第47-48页 |
4.1.2 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4.2 对苯酚、喹啉和吡啶混合物体系的分析准确度的考察 | 第49-53页 |
4.2.1 分析样品浓度的线性范围的考察 | 第49-50页 |
4.2.2 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4.2.3 与其它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52-53页 |
4.3 对食用色素混合物体系的分析准确度的考察 | 第53-59页 |
4.3.1 分析样品浓度的线性范围 | 第53-55页 |
4.3.2 分析结果 | 第55-58页 |
4.3.3 与其它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58-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5 多组分定性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 | 第60-64页 |
5.1 方法原理 | 第60-61页 |
5.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5.2.1 分析结果 | 第61-62页 |
5.2.2 讨论 | 第62-63页 |
5.3 小结 | 第63-64页 |
6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