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语段研究--形合与意合的“字本位”视角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0页 |
·有关“形合”与“意合” | 第22-25页 |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 | 第23-25页 |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层面 | 第2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与范围 | 第28-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范围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语段:翻译单位 | 第30-43页 |
·语段——本文的翻译单位定位 | 第30-34页 |
·“语段”概念的提出 | 第31-32页 |
·“语段”的定义 | 第32-33页 |
·“语段”与“自然段”的区分 | 第33-34页 |
·翻译单位研究述评 | 第34-38页 |
·翻译单位的定义 | 第34-35页 |
·翻译单位的多样性 | 第35-36页 |
·翻译单位的研究视角 | 第36-38页 |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优势 | 第38-43页 |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简便性 | 第38-41页 |
·“语段”作为翻译单位的全面性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形合与意合的“字本位”视角:理论框架 | 第43-60页 |
·“字本位”理论述介 | 第43-50页 |
·“本位”说 | 第43-45页 |
·“字本位”理论的形成 | 第45-46页 |
·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定位 | 第46-50页 |
·汉语中“词”的不确定性 | 第47-48页 |
·汉语基本结构单位的特点 | 第48-50页 |
·形合与意合的内在动因 | 第50-57页 |
·汉英语言基本结构单位的差异 | 第50-52页 |
·思维方式差异的相应体现 | 第52-54页 |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 | 第52-53页 |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 第53-54页 |
·形合与意合的研究途径 | 第54-57页 |
·语法标记的转换 | 第54-55页 |
·典型句式的调整 | 第55-56页 |
·连接手段的变通 | 第56-57页 |
·形合、意合与相关翻译策略 | 第57-60页 |
·替换 | 第57-58页 |
·拆分—组合 | 第58页 |
·增补—删略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语段层面的形合与意合:语法标记的转换 | 第60-77页 |
·语法标记转换的“字本位”视角 | 第60-65页 |
·有关“语法标记” | 第60-62页 |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语法意义的实现 | 第62-64页 |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语法标记的显隐 | 第64-65页 |
·语法标记手段的对比 | 第65-70页 |
·语法标记的使用规律 | 第65-67页 |
·语法标记手段的选择与翻译中原文效果的再现 | 第67-70页 |
·复数标记的转换 | 第70-77页 |
·复数意义的语法实现手段 | 第70-71页 |
·复数标记的转换规律 | 第71-74页 |
·复数标记的缺席与意义的未定性 | 第74-77页 |
第五章 语段层面的形合与意合:典型句式的调整 | 第77-97页 |
·典型句式调整的“字本位”视角 | 第77-83页 |
·汉语句型观的衍变 | 第77-79页 |
·英汉典型句式的的特点 | 第79-82页 |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典型句式的对比 | 第82-83页 |
·典型句式在翻译中的调整 | 第83-88页 |
·结构:对应与转换 | 第83-86页 |
·话题:突显与融合 | 第86-87页 |
·话题链:拆分与组合 | 第87-88页 |
·“主语”权衡与译文视角的转换 | 第88-97页 |
·英汉主语:必然性与或然性 | 第88-90页 |
·有关“视角” | 第90-92页 |
·叙事视角概述 | 第90-91页 |
·叙事视角的分类 | 第91-92页 |
·译文视角的转换:以《葬花吟》英译为例 | 第92-97页 |
·《葬花吟》中的视角 | 第92-93页 |
·《葬花吟》译文的视角转换 | 第93-94页 |
·有关“主语”的不确定因素与译者的阐释空间 | 第94-97页 |
第六章 语段层面的形合与意合:连接手段的变通 | 第97-116页 |
·连接手段变通的“字本位”视角 | 第97-103页 |
·有关“连接手段” | 第97-100页 |
·英汉语言基本结构单位差异与连接作用的实现 | 第100-103页 |
·翻译中连接手段的使用及变通 | 第103-112页 |
·翻译中连接手段的使用频率调查 | 第103-105页 |
·翻译中连接手段的变通 | 第105-112页 |
·直译 | 第106页 |
·显隐转换 | 第106-108页 |
·结构调整 | 第108-110页 |
·一词多“译” | 第110-111页 |
·标点符号的连接作用 | 第111-112页 |
·连接手段的缺省现象与误译 | 第112-116页 |
·连接手段的变通与意图展现 | 第112-114页 |
·连接手段误译例析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16-119页 |
·研究回顾 | 第1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16-117页 |
·研究局限及发展空间 | 第117-119页 |
附录 | 第119-123页 |
参考书目 | 第123-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