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11-13页 |
1.1.1 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 第11页 |
1.1.2 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 第11-13页 |
1.2 土壤养分动态过程研究 | 第13-14页 |
1.2.1 土壤养分空间动态过程 | 第13-14页 |
1.2.2 土壤养分时间动态过程 | 第14页 |
1.2.3 土壤养分化学动态过程 | 第14页 |
1.3 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所起的作用 | 第14-15页 |
1.4 土壤养分动态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7-19页 |
2.2 样地分布 | 第19-22页 |
2.3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4 样地调查和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4.1 植被恢复与生长情况调查 | 第22页 |
2.4.2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5 样品处理分析 | 第22-23页 |
2.5.1 土壤溶液速效养分动态分析测定 | 第22-23页 |
2.5.2 年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3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8页 |
3.1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和pH值变化规律 | 第24-31页 |
3.1.1 土壤速效养分 | 第24-28页 |
3.1.2 土壤全量养分和有机质变化 | 第28-30页 |
3.1.3 土壤pH值变化 | 第30-31页 |
3.2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物理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3.2.1 土壤机械组成状况 | 第31页 |
3.2.2 土壤孔隙组成状况 | 第31-32页 |
3.3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3.4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第33-39页 |
3.4.1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3-34页 |
3.4.2 评价指标系数标准化 | 第34-36页 |
3.4.3 土壤肥力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36-37页 |
3.4.4 求各肥力指标标准化后的相关矩阵 | 第37-38页 |
3.4.5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主成分得分及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的计算 | 第38-39页 |
3.5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氮素动态变化 | 第39-42页 |
3.5.1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铵态氮的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3.5.2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3.5.3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总有效氮的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3.6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有效磷的动态变化 | 第42-43页 |
3.7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水溶性钾的动态变化 | 第43-44页 |
3.8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氮、磷、钾和pH值相关分析 | 第44页 |
3.9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溶液养分质量评价 | 第44-48页 |
3.9.1 评价指标系数标准化 | 第44-45页 |
3.9.2 土壤溶液养分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3.9.3 求各土壤溶液养分指标标准化后的相关矩阵 | 第46页 |
3.9.4 四种退耕还林模式主成分得分及土壤溶液养分综合指标值的计算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2页 |
4.1 影响土壤养分变化的因素 | 第48-49页 |
4.1.1 降雨 | 第48页 |
4.1.2 农业活动 | 第48页 |
4.1.3 植被状况 | 第48-49页 |
4.2 各植被恢复模式的比较 | 第49-50页 |
4.3 林(竹)草间作的相互影响 | 第50页 |
4.4 养分管理措施拟定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