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 识读生命体验 | 第10-21页 |
(一) 体验理论的历史向度 | 第10-19页 |
1 从经验到体验:西方体验理论的发展 | 第10-15页 |
2 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的生命体验 | 第15-19页 |
(二) 生命体验的界定 | 第19-21页 |
二、 教育视野中的生命体验 | 第21-44页 |
(一) 生命体验之教育意蕴 | 第21-27页 |
1 生命体验是一个物我交融的整体生活过程 | 第21-23页 |
2 生命体验是累积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 第23-24页 |
3 生命体验是个体独特的精神历程 | 第24-25页 |
4 生命体验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更为广阔的可能性 | 第25-27页 |
(二) 生命体验是教育的本体 | 第27-32页 |
1 生命体验是教育的起点 | 第27-28页 |
2 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生成、表达和凝聚的过程 | 第28-31页 |
3 教育的目的和结果是要达到生命体验的最高境界 | 第31-32页 |
(三) 教育对生命体验的遗忘 | 第32-44页 |
1 知识、技能的堆积对学生生命意义的遮蔽 | 第32-36页 |
2 教育的极端科学化对学生生命情感的漠视 | 第36-40页 |
3 脱离生活世界的教育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放逐 | 第40-44页 |
三、 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建构 | 第44-63页 |
(一) 体验“生命”和思考“死亡”的教育理念 | 第44-51页 |
1 体验“生”之真 | 第44-46页 |
2 思考“死”之惧 | 第46-51页 |
(二) 知识让位于生命发展的课程观 | 第51-56页 |
1 课程是生命个体建构精神世界和追寻存在意义的过程 | 第51-52页 |
2 动态生成的个体性和境域性的知识观 | 第52-54页 |
3 走进生活世界的整体课程 | 第54-55页 |
4 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 第55-56页 |
(三)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 第56-63页 |
1 理解生命危机和遭遇 | 第57-59页 |
2 催生生命高峰体验 | 第59-60页 |
3 达成生命整体顿悟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