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引言 | 第1-11页 |
一、 研究养老金会计的重要性 | 第9页 |
二、 养老金会计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本文的主要结构 | 第10-11页 |
第二部分 中外养老金会计的介绍 | 第11-26页 |
一、 国外养老金会计的介绍 | 第11-21页 |
(一) 养老金计划的种类及其会计特征 | 第11-13页 |
(二) 养老金会计的主体和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三) 既定受益养老金计划的会计处理 | 第15-20页 |
(四) 养老金会计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 | 第20-21页 |
二、 我国养老金会计的介绍 | 第21-26页 |
(一) 我国现阶段的三级养老保险模式 | 第21-23页 |
(二) 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核算方法 | 第23-26页 |
第三部分 中外养老金会计的比较与评价 | 第26-43页 |
一、 中外养老金制度的比较与评价 | 第26-34页 |
(一) 中外养老金性质认定的比较与评价 | 第26-27页 |
(二) 中外养老金计划的比较与评价 | 第27-31页 |
(三) 中外养老基金筹集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 第31-32页 |
(四) 中外养老基金管理方式的比较与评价 | 第32-34页 |
二、 中外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比较与评价 | 第34-43页 |
(一) 养老金会计的制度基础的比较 | 第35-36页 |
(二) 养老金会计内容的比较 | 第36页 |
(三) 养老金会计相关人员的比较 | 第36-37页 |
(四) 各种给付义务的比较与分析 | 第37-38页 |
(五) 养老金成本确定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第38-40页 |
(六) 企业补充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比较与分析 | 第40页 |
(七) 最低养老金负债调整的性质分析 | 第40-43页 |
第四部分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金会计核算体系 | 第43-54页 |
一、 我国养老金制度需要改进之处 | 第43-45页 |
(一) 鼓励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发展 | 第44页 |
(二) 实现既定受益制与既定缴存金额制的共同发展 | 第44-45页 |
(三) 壮大精算师、资产评估师队伍 | 第45页 |
(四) 改变养老基金管理方式,培育和发展养老基金管理机构 | 第45页 |
二、 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框架体系的构建 | 第45-54页 |
(一) 养老金及养老金会计的定义、养老金会计的主体 | 第46页 |
(二) 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及其核算的内容 | 第46-47页 |
(三) 基本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 第47页 |
(四) 企业补充养老金(企业养老金计划)的会计处理 | 第47-51页 |
(五) 养老金会计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列示 | 第51-53页 |
(六) 养老金会计的特殊业务的处理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