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9-18页 |
1.1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1.1 国有资产的涵义及分类 | 第9-10页 |
1.1.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涵义 | 第10页 |
1.2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10-18页 |
1.2.1 高度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 | 第10-11页 |
1.2.2 高度集中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 第11-13页 |
1.2.3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 第13-15页 |
1.2.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时期 | 第15-18页 |
2 世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18-33页 |
2.1 集权型管理体制 | 第18-19页 |
2.1.1 主要特征及形式 | 第18-19页 |
2.1.2 典型国家 | 第19页 |
2.2 分权型管理体制 | 第19-21页 |
2.2.1 基本特征及表现形式 | 第19-20页 |
2.2.2 典型国家 | 第20-21页 |
2.3 统分结合型管理体制 | 第21-25页 |
2.3.1 双重监督形式的特征及典型国家 | 第22页 |
2.3.2 中央主管部门主管形式的特征及典型国家 | 第22-23页 |
2.3.3 专门机构综管所有权形式的特征及典型国家 | 第23-25页 |
2.4 外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于中国的启示 | 第25-33页 |
2.4.1 值得中国借鉴的三大成功经验 | 第25-27页 |
2.4.2 对中国政府管理企业的启示 | 第27-33页 |
3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建立 | 第33-56页 |
3.1 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 第33-37页 |
3.1.1 我国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第33-34页 |
3.1.2 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 | 第34-37页 |
3.2 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标准 | 第37-40页 |
3.2.1 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系统 | 第37-38页 |
3.2.2 国有资产管理的运营机制 | 第38-39页 |
3.2.3 国有资产管理的监控系统 | 第39-40页 |
3.2.4 健全完整的制度、法律、法规 | 第40页 |
3.3 构建目标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40-45页 |
3.3.1 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原则 | 第40-41页 |
3.3.2 国家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开原则 | 第41-42页 |
3.3.3 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原则 | 第42-43页 |
3.3.4 政企职责分开原则 | 第43-44页 |
3.3.5 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分开原则 | 第44-45页 |
3.4 目标模式的构建 | 第45-49页 |
3.4.1 基本框架 | 第45-46页 |
3.4.2 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 第46-47页 |
3.4.3 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 第47-49页 |
3.4.4 建立企业经营机制 | 第49页 |
3.5 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实施保障 | 第49-56页 |
3.5.1 理顺新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其控股参股企业关系 | 第49-50页 |
3.5.2 认真研究国有资产返出机制 | 第50-51页 |
3.5.3 规范投资主体 | 第51页 |
3.5.4 要单独建立国有资本金预算 | 第51-52页 |
3.5.5 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制度 | 第52-53页 |
3.5.6 建立、完善企业经营者选聘机制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