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16-18页 |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34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国外关于信用缺失成因的研究 | 第18-23页 |
·国外关于信用缺失治理的研究 | 第23-26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6-34页 |
·国内关于信用缺失成因的研究 | 第26-30页 |
·国内关于信用缺失治理的研究 | 第30-34页 |
2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及其影响 | 第34-57页 |
·经济转型及转型期企业信用关系的变化 | 第34-37页 |
·经济转型及其界定 | 第34-36页 |
·经济转型期企业信用关系的变化 | 第36-37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 | 第37-49页 |
·企业商业信用缺失 | 第38-41页 |
·企业资金信用缺失 | 第41-44页 |
·企业商品信用缺失 | 第44-49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影响 | 第49-57页 |
·对企业成本和赢利的影响 | 第49-52页 |
·对市场融资和风险的影响 | 第52-54页 |
·对资源配置和市场秩序的影响 | 第54-57页 |
3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性成因分析 | 第57-76页 |
·传统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的特征 | 第57-59页 |
·传统经济体系与企业产权特征 | 第57-58页 |
·传统产权体系与企业信用特征 | 第58-59页 |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环境 | 第59-63页 |
·产权结构多元化 | 第59-60页 |
·决策主体分权化 | 第60-61页 |
·信用规则复杂化 | 第61-63页 |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正式制度成因 | 第63-67页 |
·制度规则变迁下的信用秩序机制缺失 | 第63-64页 |
·政策监管转换下的信用约束机制减弱 | 第64-65页 |
·制度承诺不足下的信用权威机制失效 | 第65-67页 |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非正式制度成因 | 第67-72页 |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环境演变 | 第67-68页 |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演变特点 | 第68-70页 |
·转型期企业非正式信用关系的分化与整合 | 第70-72页 |
·转型期企业信用缺失的制度问协调性成因 | 第72-76页 |
·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性降低 | 第72-74页 |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双重软约束 | 第74-76页 |
4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信息与监管因素分析 | 第76-90页 |
·信息结构因素的影响 | 第76-82页 |
·信息结构对企业信用行为的影响 | 第76-79页 |
·信息结构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博弈分析 | 第79-82页 |
·监管激励因素的影响 | 第82-90页 |
·监管激励对企业行为影响的静态博弈 | 第83-86页 |
·监管激励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动态博弈 | 第86-90页 |
5 企业信用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借鉴 | 第90-106页 |
·政府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 第90-92页 |
·政府主导模式的执行机构 | 第90-91页 |
·政府主导模式的监管体系 | 第91页 |
·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91-92页 |
·市场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 第92-96页 |
·市场主导模式的执行机构 | 第92-94页 |
·市场主导模式的法律体系 | 第94-95页 |
·市场主导模式的监管体系 | 第95-96页 |
·协会主导型信用制度模式 | 第96-99页 |
·协会主导模式的产生环境 | 第96-97页 |
·协会主导模式的运行体系 | 第97-98页 |
·协会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98-99页 |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 第99-106页 |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比较 | 第99-101页 |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借鉴 | 第101-103页 |
·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启示 | 第103-106页 |
6 转型期中国企业信用制度的总体构建 | 第106-129页 |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 | 第106-110页 |
·完善产权制度激励 | 第106-107页 |
·强化法律体系约束 | 第107-109页 |
·加强政府治理效用 | 第109-110页 |
·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 第110-119页 |
·建立适度的信用标准 | 第111-112页 |
·选择合理的征信模式 | 第112-113页 |
·完善评级与担保功能 | 第113-115页 |
·规范信用信息的管理 | 第115-119页 |
·强化环境约束机制 | 第119-124页 |
·推行行业保障约束 | 第119-121页 |
·引导舆论监督约束 | 第121-122页 |
·提高道德自律约束 | 第122-123页 |
·有效实现自身管理 | 第123-124页 |
·完善技术辅助机制 | 第124-129页 |
·开发智能辅助工具 | 第124-126页 |
·发挥市场技术作用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8-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