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廊空间在设计中的应用与探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室内廊空间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 ·主要的研究方式 | 第14-15页 |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 第2章 室内廊空间的追根溯源 | 第16-26页 |
| ·“室内廊空间”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 ·汉语中廊的释义 | 第16页 |
| ·西方词语中关于廊的释义 | 第16-17页 |
| ·文中所研究的室内廊空间的概念 | 第17-18页 |
| ·室内廊空间的特性分析 | 第18-22页 |
| ·线性 | 第18页 |
| ·中介性 | 第18-19页 |
| ·过渡性 | 第19-22页 |
| ·传统室内廊空间 | 第22-25页 |
| ·西方传统室内廊空间 | 第22-24页 |
| ·我国传统室内廊空间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室内廊空间从类型学角度上的分类 | 第26-35页 |
| ·内在结构上的划分 | 第26-27页 |
| ·技术上的划分 | 第27页 |
| ·由建筑外形界面参与围合的廊空间 | 第27页 |
| ·由室内围合界面形成的廊空间 | 第27页 |
| ·形态上的划分 | 第27-30页 |
| ·室内通廊 | 第27-28页 |
| ·室内敞廊 | 第28-29页 |
| ·室内边廊 | 第29-30页 |
| ·廊厅 | 第30页 |
| ·功能上的划分 | 第30-34页 |
| ·交通联系空间 | 第30-31页 |
| ·虚实与渗透空间 | 第31-32页 |
| ·分割空间 | 第32-33页 |
| ·视觉引导空间 | 第33-34页 |
| ·造型空间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现代室内的廊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 | 第35-50页 |
| ·现代室内廊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35-43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35-37页 |
| ·适用性原则 | 第37-39页 |
| ·形式美原则 | 第39-40页 |
| ·可发展的设计原则 | 第40-43页 |
| ·设计方法 | 第43-49页 |
| ·“体”的布置 | 第43-45页 |
| ·“面”的处理 | 第45-46页 |
| ·“皮”的选择 | 第46-47页 |
| ·“毛”的搭配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5章 室内廊空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 第50-64页 |
| ·室内廊空间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第50-62页 |
| ·居住空间 | 第50页 |
| ·商业空间 | 第50-51页 |
| ·办公空间 | 第51-54页 |
| ·展示空间 | 第54-56页 |
| ·教育空间 | 第56-57页 |
| ·医疗空间 | 第57-59页 |
| ·设计实践 | 第59-62页 |
| ·现代室内廊空间发展趋势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图片附录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