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导言 | 第20-3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二、研究的契机 | 第22-26页 |
三、概念的界定 | 第26-30页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30-32页 |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历程 | 第32-73页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初步探索 | 第32-46页 |
一、初步建立高等教育法制(1949—1956) | 第32-40页 |
二、高等教育法制出现摇摆(1957—1966) | 第40-44页 |
三、高等教育法制遭受严重破坏(1966—1976)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新时期 | 第46-73页 |
一、高等教育法制的复苏(1977—1984) | 第46-50页 |
二、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全面启动(1985—1991) | 第50-57页 |
三、高等教育法制建设全面展开(1992—1997) | 第57-65页 |
四、高等教育法制建设深入推进(1998—2007) | 第65-73页 |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结构变迁 | 第73-110页 |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 | 第73-82页 |
一、高等教育法的立法依据 | 第75-76页 |
二、《高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相关法律 | 第76-78页 |
三、高等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 | 第78-80页 |
四、地方高等教育法规与规章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结构的变迁 | 第82-99页 |
一、高等教育立法依据的确立与发展 | 第82-84页 |
二、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结构的逐步形成 | 第84-92页 |
三、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结构的确立和发展 | 第92-99页 |
第三节 高等学校章程的地位结构及其变迁 | 第99-110页 |
一、高等学校章程的法律地位 | 第100-101页 |
二、高等学校章程的内容和结构 | 第101-106页 |
三、高等学校章程的传统及其变迁 | 第106-110页 |
第三章 高校与政府的法律关系的变迁 | 第110-142页 |
第一节 计划体制下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变迁 | 第110-117页 |
一、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确立 | 第111-115页 |
二、集权体制下的高校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 第115-117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高校法人地位的逐步确立 | 第117-127页 |
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提出 | 第118-121页 |
二、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 | 第121-125页 |
三、高校与政府关系的法律化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构建 | 第127-142页 |
一、确定高校与政府的法律主体地位 | 第128-130页 |
二、明确高校自治的边界 | 第130-135页 |
三、规定政府职能的范围 | 第135-142页 |
第四章 高校与社会法律关系的变迁 | 第142-181页 |
第一节 高校办学主体的变迁与法制建设 | 第143-149页 |
一、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 第143-146页 |
二、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 | 第146-149页 |
第二节 高校专业设工制度的变迁与法制建设 | 第149-156页 |
一、建立政府高度集中行使专业设置权的制度 | 第150-152页 |
二、形成以政府为主管理高校专业设置的制度 | 第152-154页 |
三、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在法律上的确立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高校产学研制度的变迁与法制建设 | 第156-166页 |
一、高校科研地位不断提升 | 第156-159页 |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制度逐步建立 | 第159-163页 |
三、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 | 第163-166页 |
第四节 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变迁与法制建设 | 第166-171页 |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 | 第166-168页 |
二、高校后勤组织企业化 | 第168-171页 |
第五节 高校与社会法律关系的构建 | 第171-181页 |
一、强化社会教育权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1-172页 |
二、推进高等教育投资法治化 | 第172-175页 |
三、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 | 第175-176页 |
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176-179页 |
五、推进高校后勤真正社会化 | 第179-181页 |
第五章 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变迁 | 第181-224页 |
第一节 高校招生制度的变迁 | 第181-188页 |
一、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的形成 | 第182-185页 |
二、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迁 | 第188-197页 |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恢复 | 第189-191页 |
二、学生管理逐步向法制化转变 | 第191-195页 |
三、学生权利本位的制度确认 | 第195-197页 |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 第197-203页 |
一、毕业生统包统分制度的形成 | 第197-198页 |
二、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形成 | 第198-200页 |
三、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建立 | 第200-203页 |
第四节 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构建 | 第203-224页 |
一、确立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 | 第203-210页 |
二、确立高校管理权法治原则 | 第210-214页 |
三、构建高校学生契约式管理模式 | 第214-220页 |
四、健全学生权利保障机制 | 第220-224页 |
第六章 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变迁 | 第224-259页 |
第一节 教师资格制度的变迁 | 第224-228页 |
一、教师资格制度基础的奠定 | 第224-226页 |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探索确立 | 第226-228页 |
第二节 教师职务制度的变迁 | 第228-233页 |
一、教师职务制度的建立与废止 | 第229-230页 |
二、教师职务制度的恢复实施 | 第230-233页 |
第三节 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变迁 | 第233-238页 |
一、教师职务任命制的建立 | 第233-235页 |
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建立 | 第235-237页 |
三、教师职务聘任制的继续探索 | 第237-238页 |
第四节 教师薪酬制度的变迁 | 第238-244页 |
一、高校统一的工资制度的建立 | 第239-240页 |
二、结构工资制度的建立 | 第240-244页 |
第五节 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构建与协调 | 第244-259页 |
一、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的多重性 | 第244-248页 |
二、推进高校教师管理法治化 | 第248-254页 |
三、确立教师主体地位 | 第254-259页 |
第七章 高校内部权力关系的变迁 | 第259-293页 |
第一节 高校内部领导关系的变迁 | 第260-265页 |
一、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 第261-262页 |
二、试行校长负责制 | 第262-263页 |
三、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第263-265页 |
第二节 高校内部行政权力的变迁 | 第265-274页 |
一、建立行政权力运行制度 | 第266-268页 |
二、建立行政权力监督制度 | 第268-271页 |
三、行政权力配置逐步层级化 | 第271-274页 |
第三节 高校内部学术权力的变迁 | 第274-281页 |
一、创立高校学术体制 | 第275-278页 |
二、增强学术权力的作用 | 第278-281页 |
第四节 高校内部权力关系的构建与协调 | 第281-293页 |
一、高校内部权力关系及结构缺陷 | 第281-284页 |
二、确立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 | 第284-288页 |
三、规范政治权力的范围及运行方式 | 第288-290页 |
四、规范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 第290-293页 |
第八章 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社会基础 | 第293-320页 |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原始动力 | 第293-304页 |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轨迹 | 第293-295页 |
二、经济体制转轨推动高校办学体制法制化 | 第295-298页 |
三、经济体制转轨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法制化 | 第298-300页 |
四、经济体制转轨推动高等教育权利义务关系法制化 | 第300-304页 |
第二节 建设法治国家: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直接动因 | 第304-311页 |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形成 | 第304-307页 |
二、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自然延伸 | 第307-311页 |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外部推力 | 第311-320页 |
一、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 | 第311-312页 |
二、教育国际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 第312-320页 |
第九章 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320-355页 |
第一节 毛泽东法制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 第320-329页 |
一、确立高等教育法制的性质 | 第321-323页 |
二、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 第323-325页 |
三、明确高等教育法制的基本原则 | 第325-329页 |
第二节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 第329-337页 |
一、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 第329-332页 |
二、确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针 | 第332-335页 |
三、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 第335-337页 |
第三节 江泽民法制思想与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 第337-344页 |
一、坚持依法治教思想 | 第338-340页 |
二、坚持教育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并重 | 第340-343页 |
三、重视开展法制教育 | 第343-344页 |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高等教育法制建设 | 第344-355页 |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 第345-346页 |
二、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 | 第346-349页 |
三、推进建设法治政府 | 第349-350页 |
四、构建和谐社会 | 第350-355页 |
结语 | 第355-362页 |
一 | 第355-357页 |
二 | 第357-359页 |
三 | 第359-362页 |
参考文献 | 第362-3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79-380页 |
后记 | 第380-3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