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 第10-12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 第10-11页 |
1.2.2 超级电容器的组成 | 第11-12页 |
1.3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及储能机理 | 第12-14页 |
1.3.1 双电层电容器 | 第13-14页 |
1.3.2 法拉第赝电容器 | 第14页 |
1.3.3 混合型超级电容器 | 第14页 |
1.4 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参数 | 第14-16页 |
1.4.1 比电容 | 第15页 |
1.4.2 倍率特性 | 第15页 |
1.4.3 循环稳定性 | 第15页 |
1.4.4 电化学阻抗 | 第15-16页 |
1.4.5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 第16页 |
1.5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简介 | 第16-19页 |
1.5.1 碳基材料 | 第16-17页 |
1.5.2 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17-18页 |
1.5.3 过渡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第18-19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2 实验材料和表征方法 | 第21-2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22-23页 |
2.3.1 X射线衍射仪 | 第22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2-23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3页 |
2.3.4 能量色散谱仪 | 第23页 |
2.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3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 第23页 |
2.3.7 N_2 吸附-脱附测试仪 | 第23页 |
2.4 电化学测试技术 | 第23-27页 |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 | 第24页 |
2.4.2 三电极测试体系 | 第24-25页 |
2.4.3 二电极测试体系 | 第25-27页 |
3 二维多孔M-BTC(M= Co、Ni和 Co-Ni)MOFs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 第27-47页 |
3.1 前言 | 第27-29页 |
3.2 M-BTC(M= Co、Ni和 Co-Ni)MOFs的合成 | 第29-30页 |
3.2.1 钴-均苯三甲酸的合成 | 第29-30页 |
3.2.2 镍-均苯三甲酸的合成 | 第30页 |
3.2.3 钴-镍-均苯三甲酸的合成 | 第30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6页 |
3.3.1 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30-36页 |
3.3.2 三电极体系下的结果分析 | 第36-41页 |
3.3.3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 | 第41-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二维多孔薄片Ni-Glycine配合物的制备与超电容性能 | 第47-59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Ni-Glycine配合物的合成 | 第47-48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4.3.1 结构和形貌分析 | 第48-52页 |
4.3.2 三电极体系下的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3.3 非对称超级电容器性能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5.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A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
B攻读硕士期间的奖项 | 第71-72页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