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23页 |
一、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 第13-14页 |
二、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限制 | 第15-16页 |
四、对"社区矫正"概念的说明 | 第16-23页 |
第一章 社区矫正的朦胧时期(殖民地时期的犯罪控制) | 第23-39页 |
第一节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背景(1607至1789)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殖民地社会生活秩序的主要维系因素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对犯罪的界定和认识 | 第27-30页 |
第四节 殖民地时期的基本刑罚方法 | 第30-33页 |
一、罚款 | 第30-31页 |
二、鞭打 | 第31页 |
三、驱逐出境 | 第31-32页 |
四、羞辱 | 第32页 |
五、死刑 | 第32-33页 |
第五节 发现与评价 | 第33-39页 |
一、殖民地时期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 第33-34页 |
二、宗教在维护社会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34页 |
三、刑罚的方法和惩罚的力度相对轻于英国 | 第34-36页 |
四、殖民地时期没有监禁刑 | 第36页 |
五、刑罚执行的主要场所在社区 | 第36页 |
六、在刑罚中开始运用罪犯的忏悔和考虑犯罪的预防 | 第36-37页 |
七、正式的刑事司法执法体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渐适应,协调发展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的准备时期(独立战争后的刑罚改革) | 第39-55页 |
第一节 刑罚改革的社会背景(1789至1830) | 第39-41页 |
第二节 美国刑罚改革的思想基础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刑罚制度的改革和监禁刑的采用 | 第45-49页 |
第五节 发现与评价 | 第49-55页 |
一、刑乱世用轻典的尝试 | 第49页 |
二、确立刑罚对策时以进步的启蒙运动的思想为指导 | 第49-50页 |
三、开创了以监禁刑为主导的刑罚适用模式 | 第50页 |
四、美国的州立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刑罚的改革 | 第50-54页 |
五、对犯罪认识的局限性 | 第54-55页 |
第三章 社区矫正的萌芽和发展时期(刑罚制度的发展与进步) | 第55-90页 |
第一节 刑罚制度发展与进步的社会背景(1830s-1930s) | 第56-63页 |
一、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状况 | 第56-59页 |
二、南北战争后的社会状况 | 第59-63页 |
第二节 对犯罪认识的深化 | 第63-67页 |
一、把犯罪视为道德上的疾病 | 第63-65页 |
二、把犯罪视为生理和精神等方面的疾病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67-76页 |
一、监狱(忏悔院penitentiary)制度的完善 | 第68-71页 |
二、感化院、不定期的判决、假释和缓刑 | 第71-76页 |
第四节 刑罚制度的实际运作情况 | 第76-86页 |
一、忏悔院的设计 | 第76-82页 |
二、感化院的规划 | 第82-83页 |
三、不定期判决和假释的兴起 | 第83-85页 |
四、缓刑的追求 | 第85-86页 |
第五节 发现与评价 | 第86-90页 |
一、对犯罪的治理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 第86-87页 |
二、实证犯罪学对美国刑罚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 | 第87-88页 |
三、社区矫正已开始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 第88-90页 |
第四章 社区矫正的成熟时期(刑罚制度的深入发展时期) | 第90-159页 |
第一节 社区矫正深入发展的理论基础(1930s至1970s) | 第90-100页 |
一、美国犯罪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第90-98页 |
二、更生的理念的兴起和推广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监狱亚文化的研究对社区矫正的影响 | 第100-116页 |
一、对监狱亚文化研究的背景 | 第101-102页 |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监狱社区 | 第102-109页 |
三、女性罪犯的亚文化 | 第109-111页 |
四、监狱的控制与工作人员权力的关系 | 第111-113页 |
五、监狱亚文化研究的启示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民权运动对社区矫正的推动 | 第116-135页 |
一、民权运动产生的背景 | 第116-117页 |
二、种族主义和社会改革 | 第117-121页 |
三、罪犯的权利 | 第121-133页 |
四、民权运动的启示 | 第133-135页 |
第四节 社区模式的建立及社区矫正的迅速发展 | 第135-156页 |
一、社区模式之前的美国刑罚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 第136-143页 |
二、社区矫正的空前发展 | 第143-156页 |
第五节 发现与讨论 | 第156-159页 |
一、实证犯罪学的蓬勃发展 | 第156-157页 |
二、监狱亚文化的研究促使人们对监狱的重新认识 | 第157页 |
三、民权运动促使人们对犯罪者人权的重新思考 | 第157-159页 |
第五章 社区矫正的曲折发展时期(美国刑罚制度的调整期) | 第159-224页 |
第一节 保守主义与严厉惩罚(1980s—今) | 第160-178页 |
一、社会经济与社会道德 | 第160-163页 |
二、新保守主义的犯罪学 | 第163-165页 |
三、为法律和秩序的惩罚理念 | 第165-166页 |
四、反毒品的战争 | 第166-167页 |
五、严厉惩罚的立法和指导原则 | 第167-176页 |
六、严厉惩罚政策的启示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扩大监禁的负面后果 | 第178-200页 |
一、女犯问题 | 第178-184页 |
二、老年犯问题 | 第184-188页 |
三、精神病犯 | 第188-193页 |
四、艾滋病和结核病犯 | 第193-198页 |
五、美国扩大监禁后,其负面后果给我们的启示 | 第198-200页 |
第三节 在"控制文化"下社区矫正的继续发展 | 第200-218页 |
一、现代刑罚制度的社会背景 | 第200-201页 |
二、犯罪的综合理论 | 第201-203页 |
三、美国目前的刑事策略 | 第203-218页 |
第四节 发现与讨论 | 第218-224页 |
一、对美国这一时期刑事政策的评价 | 第218-222页 |
二、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 第222-224页 |
第六章 中美社区矫正与犯罪刑罚控制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224-283页 |
第一节 刑罚适用模式与刑罚的犯罪圈 | 第224-234页 |
一、刑罚适用模式比较 | 第225-229页 |
二、刑罚的犯罪圈比较 | 第229-232页 |
三、启示与评价 | 第232-234页 |
第二节 刑事责任理论 | 第234-254页 |
一、美国的刑事责任论理论 | 第235-240页 |
二、我国的刑事责任论理论 | 第240-242页 |
三、启示与评价 | 第242-254页 |
第三节 权利保护与社会保护理论的结合 | 第254-261页 |
一、美国对权利保护与社会保护的结合 | 第254-257页 |
二、我国对权利保护与社会保护的结合 | 第257-259页 |
三、启示与评价 | 第259-261页 |
第四节 刑事政策 | 第261-275页 |
一、美国的刑事政策探究 | 第261-267页 |
二、我国的刑事政策探究 | 第267-273页 |
三、启示与评价 | 第273-275页 |
第五节 对我国社区矫正与犯罪刑罚控制模式的构建 | 第275-283页 |
一、对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 | 第276-277页 |
二、对我国近期犯罪圈的调整 | 第277-281页 |
三、对我国刑罚量和刑罚适用模式的调整 | 第281-283页 |
结语 | 第283-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293页 |
后记 | 第293-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