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以上海为主要视角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导论 | 第18-3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之界定 | 第18-26页 |
一、劳资争议概述 | 第18-23页 |
二、劳资争议处理方式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6-33页 |
一、第一个阶段的研究状况 | 第26-29页 |
二、第二个阶段的研究状况 | 第29-33页 |
第三节 研究价值、范围和方法 | 第33-38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34-3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第一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时代背景 | 第38-65页 |
第一节 劳资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 第38-51页 |
一、上海近代工业化与劳资群体的形成 | 第38-44页 |
二、工人运动与劳资争议统计情况 | 第44-51页 |
第二节 非法定的劳资争议调处 | 第51-60页 |
一、第三方调处情况概述 | 第51-56页 |
二、第三方调处情况具体分析 | 第56-60页 |
第三节 劳动立法运动和北京政府的劳动立法 | 第60-65页 |
一、劳动立法运动的兴起 | 第60-63页 |
二、北京政府的劳动立法 | 第63-65页 |
第二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起源与预演 | 第65-88页 |
第一节 国民党的劳动政策及广州政府的立法 | 第65-70页 |
一、国民党劳动政策及其转变 | 第65-68页 |
二、广州政府的相应立法 | 第68-70页 |
第二节 "四.一二"政变和劳资关系重组 | 第70-77页 |
一、"四·一二"政变 | 第71-73页 |
二、劳资团体改造 | 第73-76页 |
三、《上海劳资调节条例》的出台 | 第76-77页 |
第三节 临时劳资争议处理制度 | 第77-85页 |
一、劳资仲裁委员会 | 第77-79页 |
二、劳资调节委员会之组织及相应法律 | 第79-85页 |
小结 | 第85-88页 |
第三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上) | 第88-110页 |
第一节 劳资争议处理基本法 | 第88-102页 |
一、《劳资争议处理法》的制定 | 第88-95页 |
二、《劳资争议处理法》的展期 | 第95-96页 |
三、《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正 | 第96-102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其他相关立法 | 第102-110页 |
一、《工会法》 | 第102-105页 |
二、《工厂法》 | 第105-108页 |
三、《团体协约法》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中) | 第110-134页 |
第一节 《劳资争议处理法》之解释研究 | 第110-120页 |
一、1928年《劳资争议处理法》颁布后之解释 | 第110-113页 |
二、1930年《劳资争议处理法》颁布后之解释 | 第113-120页 |
三、1932年《劳资争议处理法》颁布后之解释 | 第120页 |
第二节 上海地方劳资争议处理立法 | 第120-134页 |
一、上海市《劳资争议处理法施行细则》 | 第121-126页 |
二、上海市处理劳资争议其他规定 | 第126-134页 |
第五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形成和实施(下) | 第134-161页 |
第一节 劳资争议处理机构及其工作 | 第134-139页 |
一、主管行政官署及其工作 | 第134-136页 |
二、调解委员会与仲裁委员会及其工作 | 第136-139页 |
第二节 劳资争议及其调处状况分析 | 第139-152页 |
一、劳资争议的总体状况 | 第139-143页 |
二、劳资争议调处情况分析 | 第143-147页 |
三、劳资争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7-152页 |
第三节 三友实业社劳资纠纷案评析 | 第152-158页 |
一、案件背景 | 第153-154页 |
二、调处经过 | 第154-157页 |
三、法律分析 | 第157-158页 |
小结 | 第158-161页 |
第六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没落 | 第161-182页 |
第一节 抗战结束后的社会背景及劳资争议状况 | 第161-171页 |
一、抗战结束后的社会背景 | 第161-167页 |
二、劳资争议及其处理情况 | 第167-171页 |
第二节 非常时期法制的形成及劳资评断委员会 | 第171-181页 |
一、从普通法制到非常法制 | 第171-174页 |
二、劳资评断委员会及其工作 | 第174-179页 |
三、戒严法下的劳资争议处理 | 第179-181页 |
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七章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几个专题研究 | 第182-209页 |
第一节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本土化问题 | 第182-195页 |
一、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主要类型 | 第182-190页 |
二、中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的本土选择 | 第190-195页 |
第二节 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失败之原因 | 第195-201页 |
一、政治因素 | 第195-197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197-198页 |
三、法制因素 | 第198-200页 |
四、外患因素 | 第200-201页 |
第三节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之思考与展望 | 第201-209页 |
一、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争议之状况 | 第201-203页 |
二、劳动争议处理法制之比较 | 第203-206页 |
三、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之展望 | 第206-209页 |
余论 | 第209-211页 |
附录 | 第211-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33-234页 |
后记 | 第234-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