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 第11-25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 第11-13页 |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11页 |
二、刑事和解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与相关犯罪对策的联系和区别 | 第13-16页 |
一、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的联系与区别 | 第13-14页 |
二、刑事和解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页 |
三、刑事和解与自诉案件中调解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5页 |
四、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 | 第16-20页 |
一、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顺应和谐发展观,契合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 第16-18页 |
二、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凸显现代法治的精神内涵,与中国新刑事司法政策的转变相吻合 | 第18-19页 |
三、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追求经济、高效与协调的新要求 | 第19-20页 |
第四节 当前中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尝试及障碍 | 第20-25页 |
一、当前中国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尝试 | 第21-23页 |
二、构建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障碍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 第25-32页 |
第一节 国外刑事和解实践及模式的借鉴 | 第25-28页 |
一、国外刑事和解的实践 | 第26-27页 |
二、国外刑事和解的模式借鉴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可行性 | 第28-32页 |
一、思想基础 | 第28-30页 |
二、政策基础 | 第30-31页 |
三、法制基础 | 第31-32页 |
四、实践基础 | 第32页 |
第三章 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和谐社会全新司法理念的确立 | 第33-34页 |
一、对传统国家本位刑法观进行理性反思 | 第33-34页 |
二、正确认识刑事和解制度中体现的刑法基本精神 | 第34页 |
第二节 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设想 | 第34-43页 |
一、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模式选择 | 第35页 |
二、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法律关系 | 第35-37页 |
三、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37页 |
四、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37-39页 |
五、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适用阶段 | 第39-40页 |
六、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调解机构 | 第40页 |
七、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基本程序 | 第40-42页 |
八、和谐社会刑事和解的一般后果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和谐社会刑事和解制度的远期构想 | 第43-46页 |
一、刑事契约一体化的含义 | 第43页 |
二、刑事契约一体化的作用 | 第43-44页 |
三、刑事契约一体化的内容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谢辞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