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3 相关概念厘定 | 第18-22页 |
4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2-24页 |
5 课题研究的社会意义 | 第24-25页 |
第1章 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 第25-50页 |
·社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 第25-35页 |
·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内涵 | 第25-28页 |
·社会现代化诸概念的逻辑关系 | 第28-31页 |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 第31-33页 |
·社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 第33-35页 |
·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 第35-41页 |
·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特性 | 第35-37页 |
·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类型 | 第37-40页 |
·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矛盾化解的路径 | 第40-41页 |
·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 | 第41-50页 |
·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41-44页 |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本质 | 第44-45页 |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 第45-50页 |
第2章 国有企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主体 | 第50-67页 |
·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50-53页 |
·克服企业性质的两重性 | 第50-51页 |
·国有企业退出社会的后果 | 第51-53页 |
·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分析 | 第53-61页 |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维主体 | 第54-55页 |
·国有企业的公共属性 | 第55-56页 |
·国有企业进入社会建设领域的理由分析 | 第56-61页 |
·国有企业主体性的价值分析 | 第61-67页 |
·国有企业夯实社会现代化基础——基础性价值 | 第61页 |
·国有企业的带动效应——传导价值 | 第61-62页 |
·国有企业的管理优势——组织功能性价值 | 第62-64页 |
·国有企业保障职工权益——保障价值 | 第64-65页 |
·国有企业化解社会就业矛盾——平衡价值 | 第65-67页 |
第3章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第67-97页 |
·国企社会责任及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 第67-77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 第67-68页 |
·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意识形态冲突 | 第68-70页 |
·中国特色的国企社会责任体系 | 第70-76页 |
·国企社会责任对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 第76-77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责任之一:产城融合中企业的社会功能 | 第77-87页 |
·产城融合对社会现代化的意义 | 第77-78页 |
·产城融合中的国有企业的产业责任 | 第78-80页 |
·产城融合中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80-81页 |
·产城融合中的国有企业的社区责任 | 第81-87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责任之二:简化国有企业阶层结构 | 第87-92页 |
·制造类企业员工队伍的阶层分析 | 第88页 |
·国有企业员工阶层间的结构性矛盾 | 第88-89页 |
·阶层矛盾引出的"身份认同"争议 | 第89-91页 |
·阶层间和谐的对策 | 第91-92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责任之三:低碳责任 | 第92-97页 |
·国有企业有保护环境的责任 | 第92-94页 |
·国有企业有不与民争能源的责任 | 第94-95页 |
·国有企业有创新低碳技术的责任 | 第95页 |
·建立相应的外部配套机制 | 第95-97页 |
第4章 国有企业党组织: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因素 | 第97-118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依据 | 第97-100页 |
·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97-98页 |
·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子理论 | 第98-99页 |
·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有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第99-100页 |
·党的领导:国有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的政治前提 | 第100-102页 |
·党的领导主导社会管理进程 | 第100页 |
·党的基层组织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 第100-101页 |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领导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核心环节 | 第101-102页 |
·国有企业党组织对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国有企业党组织重新确立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地位 | 第103-105页 |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 第105页 |
·国有企业党的政治优势与社会现代化 | 第105-112页 |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内部政治优势 | 第105-111页 |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外部政治优势 | 第111-112页 |
·社企党组织共建优势分析 | 第112-118页 |
·理解党建联席会议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113-114页 |
·认同党建联席会议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基础 | 第114-115页 |
·党建联席会议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 第115-116页 |
·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应有的体制框架 | 第116-118页 |
第5章 国有企业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路径 | 第118-135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初始路径 | 第118-126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路径选择 | 第119-121页 |
·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路径意义 | 第121-123页 |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路径选择 | 第123-126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 第126-130页 |
·路径之一:扩大企业规模 | 第126-127页 |
·路径之二:发挥供应链的倍数效应 | 第127-128页 |
·路径之三:拉动企业消费和社会消费 | 第128-129页 |
·路径之四:滚动拉动人口受惠 | 第129页 |
·路径之五:城区、社区、经济区联动 | 第129-130页 |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 第130-135页 |
·意识形态输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基地 | 第130-131页 |
·稳定力量输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 | 第131-132页 |
·保障资源输出:构建加强社会保障的支持体系 | 第132-133页 |
·低碳理念输出:树立绿色低碳的样板 | 第133-134页 |
·社团资源输出:形成党群组织社企互动的长效机制 | 第134-135页 |
第6章 国有企业推进社会现代化的实践 | 第135-147页 |
·社区现代化的三项原则与三类角色分析 | 第135-138页 |
·属地化原则与政府角色的定位 | 第135-137页 |
·市场化原则与国有企业的角色定位 | 第137页 |
·民主化原则与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 | 第137-138页 |
·一个企业,一个社区:单位社区的发展模式 | 第138-140页 |
·福利投资,第一次"办社会" | 第138-139页 |
·住房属地化管理失败,二度"办社会" | 第139-140页 |
·房价过高,三度"办社会" | 第140页 |
·一个企业,多个社区:集团式企业社区发展模式 | 第140-142页 |
·从发展思路上建立"服务社区"的理念 | 第141页 |
·从企业体制上保证"社区参与活动"有人负责 | 第141页 |
·从活动形式上促进企业"参与社区发展"工作 | 第141-142页 |
·从营销模式上注入"服务社区"的内涵 | 第142页 |
·多个企业,一个社区:现代社区的发展模式 | 第142-147页 |
·夯实社区共建的政治基础 | 第142-144页 |
·探索社区共商共建机制 | 第144页 |
·建立稳商亲商工作机制 | 第144-145页 |
·现代社区发展的新成果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附录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