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响应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 第11页 |
·传统评价的局限性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1-12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所具有的优势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学生评价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2 学生表现性评价理论探讨 | 第21-32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 第21-25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的概念 | 第21-23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23-24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 第24-25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的任务类型 | 第25-27页 |
·纸笔测验的表现性任务 | 第25-26页 |
·非纸笔测验的表现性任务 | 第26-27页 |
·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的主要步骤 | 第27-29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制定 | 第27页 |
·学生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 第27-28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评分细则的制定 | 第28-29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9-30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0-32页 |
3 河南省 XX 县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研究 | 第32-43页 |
·实践调查的设计 | 第32-33页 |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调查对象 | 第32-33页 |
·调查内容 | 第33页 |
·调查状况与问题分析 | 第33-39页 |
·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理念认识不清 | 第33-35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标准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 | 第35-36页 |
·学生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缺乏合理性 | 第36-37页 |
·偏重于教师评价,忽视了学生自评、互评及他人评价 | 第37-38页 |
·表现性评价信息反馈滞后,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单一 | 第38-39页 |
·学生表现性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教师对自己在评价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 | 第39页 |
·教师欠缺专业评价素养,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9-40页 |
·学生在评价中缺乏参与意识,积极性不高 | 第40页 |
·学生评价能力不强,自评、互评水平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家长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对评价的推动与参与支持微弱 | 第41页 |
·学校评价理念尚未根本转变,缺乏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 | 第41-43页 |
4 有效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的建议 | 第43-50页 |
·树立正确的学生表现性评价理念 | 第43-44页 |
·学校要转变观念,积极宣传学生表现性评价理念 | 第43页 |
·注重“以人为本”,形成“全面发展”的学生表现性评价理念 | 第43-44页 |
·提升教师专业评价素养,保证评价质量 | 第44-45页 |
·教师加强对学生表现性评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 第44页 |
·学校加强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 | 第44-45页 |
·教师要把握有效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的主要环节 | 第45-48页 |
·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 | 第45页 |
·设计合理的的表现性任务 | 第45-46页 |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 第46-47页 |
·完善评价信息反馈机制 | 第47-48页 |
·寻求社会支持,为有效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创造有利条件 | 第48-50页 |
·教育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指导表现性学生评价,同时提供资金保障 | 第48-49页 |
·引导家长理解和认识学生表现性评价,调动家长参与评价的热情 | 第49-50页 |
5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A:访谈提纲 | 第53-57页 |
附录 B:调查试卷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