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的“出资人”定位及法律制度完善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 ·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 ·文章结构 | 第10-11页 |
| 第2章 国资委在我国的设立及其历史沿革 | 第11-16页 |
| ·国资委设立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 ·国外已有经验的总结 | 第11页 |
| ·国内现实的要求 | 第11-13页 |
| ·国资委的发展历程 | 第13-16页 |
| ·政企不分的混合管理阶段 | 第13页 |
| ·国资管理的初步探索阶段 | 第13-14页 |
| ·深化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 ·相对完善阶段 | 第15-16页 |
| 第3章 关于国资委法律定位的争议 | 第16-26页 |
| ·对国资委性质的理解 | 第16-18页 |
| ·对国资委机构性质的理解 | 第16-17页 |
| ·对国资委法律主体资格的认识 | 第17-18页 |
| ·对国资委双重身份、职能的争议 | 第18-20页 |
| ·出资人身份 | 第18-19页 |
| ·监管者身份 | 第19-20页 |
| ·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监管者职能的现状 | 第20-22页 |
| ·出资人、监管者双重身份的矛盾 | 第22-24页 |
| ·导致新的“政企不分” | 第22-23页 |
| ·影响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 第23页 |
| ·导致两大法权的冲突 | 第23-24页 |
| ·国资委身份实然角度的模糊性 | 第24-26页 |
| ·国资委出资人身份的缺位 | 第24页 |
| ·国资委出资人身份的越位 | 第24-26页 |
| 第4章 国资委的准确定位——出资人 | 第26-35页 |
| ·剥离监管者职能 | 第26-28页 |
| ·有利于政企的彻底分离 | 第26页 |
| ·有利于杜绝行政性垄断的发生 | 第26-27页 |
| ·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27页 |
| ·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 第27-28页 |
| ·明确国资委“出资人”的职能范畴 | 第28页 |
| ·在公司法的框架内重构国资委的“出资人”权利体系 | 第28-35页 |
| ·完善出资人的剩余价值索取权 | 第29-30页 |
| ·合理规范国企管理者的选拔权 | 第30-32页 |
| ·适当履行国有股东的重大决策权 | 第32-33页 |
| ·重构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权 | 第33-35页 |
| 第5章 出资人定位下的国资委相关制度构建 | 第35-41页 |
| ·界定国资委的归属 | 第35-36页 |
| ·构建合理的监管模式 | 第36-37页 |
| ·国外的经验 | 第36页 |
| ·我国应选择的模式 | 第36-37页 |
| ·三层级模式的具体构架 | 第37页 |
| ·强化对国资委的监督 | 第37-39页 |
| ·监督的依据 | 第37-39页 |
| ·监督的机制 | 第39页 |
| ·承担监管者职能的机构设置 | 第39-41页 |
| ·设置在现有的国资委内部 | 第39-40页 |
| ·设置在人大 | 第40页 |
| ·设置在监察部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