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导论 | 第8-20页 |
一、滥用职权型渎职罪——修订后的刑法典新规定的犯罪类型 | 第8-10页 |
二、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在司法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缺陷和问题 | 第10-15页 |
三、基于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立法完善是解决立法问题的有效途径 | 第15-17页 |
四、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科学性的研究思路和问题界定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概论 | 第20-40页 |
第一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定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分类 | 第22-24页 |
一、一般滥用职权型渎职罪和特殊滥用职权型渎职罪 | 第22-23页 |
二、行政滥用职权型渎职罪和司法滥用职权型渎职罪 | 第23-24页 |
三、职权范围内的滥用职权型渎职罪和超越职权的滥用职权型渎职罪 | 第24页 |
四、作为的滥用职权型渎职罪和不作为的滥用职权型渎职罪 | 第24页 |
第三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犯罪构成 | 第24-31页 |
一、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客体 | 第24页 |
二、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客观方面 | 第24-27页 |
三、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犯罪主体 | 第27-29页 |
四、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主观方面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沿革 | 第31-40页 |
一、现行刑法中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进程 | 第31-36页 |
二、我国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特点 | 第36-40页 |
第二章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刑法规制原理 | 第40-63页 |
第一节 有关权力界说的概述 | 第40-46页 |
一、国外学者关于权力概念的界定 | 第40-43页 |
二、我国学者关于权力的界定 | 第43-44页 |
三、权力现象的法政治学属性 | 第44-46页 |
第二节 权力滥用的实质与表现形式 | 第46-47页 |
一、权力滥用的实质 | 第46页 |
二、权力滥用的表现形式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权力滥用的生成机理 | 第47-50页 |
一、假公济私——权力滥用的人性本源 | 第48页 |
二、合法侵害——权力滥用的方便条件 | 第48-49页 |
三、自我膨胀——权力自身的惯性趋势 | 第49页 |
四、能动快速——权力滥用的存在空间 | 第49-50页 |
第四节 权力制约的一般要素 | 第50-53页 |
一、治吏制约权力 | 第50-51页 |
二、道德制约权力 | 第51-52页 |
三、权利制约权力 | 第52页 |
四、权力制约权力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权力制约的法律途径 | 第53-61页 |
一、法律制约权力的有效性证成 | 第53-54页 |
二、法律制约权力的法治前提 | 第54页 |
三、法律制约权力的立法条件 | 第54-56页 |
四、法律制约权力的具体实现 | 第56-61页 |
第六节 刑法规制权力的现实意义 | 第61-63页 |
第三章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相关立法考察 | 第63-77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关于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考察 | 第63-66页 |
第二节 有关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考查 | 第66-72页 |
一、对前苏联、朝鲜、蒙古滥用职权犯罪的立法考查 | 第66-70页 |
二、两大法系刑法对滥用职权犯罪的立法考察 | 第70-72页 |
第三节 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关于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考察 | 第72-77页 |
第四章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立法缺陷 | 第77-114页 |
第一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的形式结构缺陷 | 第77-87页 |
一、分则体系排列次序的结构性缺陷 | 第77-78页 |
二、同类犯罪不同规定的结构性缺陷 | 第78-80页 |
三、与玩忽职守罪界限不清的结构性缺陷 | 第80-81页 |
四、关于“徇私舞弊”的立法缺陷性问题 | 第81-82页 |
五、滥用职权型渎职罪自身的结构缺陷 | 第82-87页 |
第二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的实质结构缺陷 | 第87-102页 |
一、刑事立法实质结构的内涵 | 第87-88页 |
二、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罪状性缺陷 | 第88-98页 |
三、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法定刑缺陷 | 第98-102页 |
第三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问题深层剖析 | 第102-114页 |
一、立法理念的滞后性 | 第103-108页 |
二、立法体制的局限性 | 第108-114页 |
第五章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的科学性重构 | 第114-129页 |
第一节 用罪刑法定思想主导刑事立法 | 第114-120页 |
一、罪刑法定原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念构架 | 第114-115页 |
二、罪刑法定思想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精神 | 第115-116页 |
三、罪刑法定原则对于解决前述立法缺陷性问题具有全面指导意义 | 第116-117页 |
四、在罪刑法定原则指导下解决前述立法问题的实现途径 | 第117-120页 |
第二节 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的完善性措施 | 第120-129页 |
一、将滥用职权罪单独规定 | 第120-121页 |
二、改简单罪状为叙明罪状 | 第121-122页 |
三、适当扩大主体范围 | 第122-123页 |
四、提高法定刑 | 第123-124页 |
五、增设资格刑和财产刑 | 第124-125页 |
六、简化立法内容 | 第125页 |
七、“情节严重”取代“重大损失” | 第125-127页 |
八、增设危险犯的规定 | 第127-128页 |
九、修改立案标准 | 第128-129页 |
结语 | 第129-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137页 |
论文摘要 | 第137-141页 |
ABSTRACT | 第141-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