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

中国公共财政的法理基础--以税收征管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博弈为逻辑分析主线

提要第1-7页
引言第7-13页
第一章 公共财政理论脉络梳理第13-48页
   ·西方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理论第13-21页
     ·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第13-16页
     ·庸俗经济学学派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第16-17页
     ·社会政策学派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第17-18页
     ·凯恩斯学派主要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第18-20页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主要的财政支出理论第20-21页
   ·西方税收公平的主要理论第21-28页
     ·亚当·斯密之前的主要税收公平理论第22-23页
     ·亚当·斯密、萨伊、穆勒的税收公平理论第23-25页
     ·瓦格纳的税收公平理论第25-26页
     ·庇古的税收公平理论第26-27页
     ·当代西方主要税收公平理论第27-28页
   ·西方税收效率的主要理论第28-34页
     ·亚当·斯密的税收效率理论第29-30页
     ·马歇尔、庇古等关于税收效率的论述第30-32页
     ·供给学派的税收效率理论第32页
     ·布坎南的税收效率理论第32-34页
   ·西方公共产品论的理论脉络第34-37页
     ·奥意学派的贡献第34-35页
     ·瑞典学派的发展第35-36页
     ·萨缪尔森的创新第36-37页
   ·中国公共财政理论的自我检视和评判第37-48页
     ·我国关于“公共财政”的主要学术争议第37-39页
     ·对计划财政模式的学术质疑的法理分析第39-42页
     ·国内财政法学研究的学术现状透视和学术总结第42-48页
第二章 公共财政的制度特性和成本结构第48-76页
   ·公共财政的制度特性第48-62页
     ·公共财政的类型归属第48-53页
     ·公共财政的职能第53-58页
     ·税收征管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直接性和制度性保证第58-60页
     ·从权利本位视角看公共财政制度第60-62页
   ·公共财政制度的成本结构——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第62-76页
     ·公共财政收支的成本元素第63-69页
     ·公共财政收支制度中的成本分析重点第69-76页
第三章 收支均衡:中国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的重要指标第76-107页
   ·均衡分析是对公共财政制度进行法理研究的有效方法第76-85页
     ·均衡方法是经济学分析的主流方法第76-81页
     ·均衡分析是公共财政制度研究的重要方法第81-85页
   ·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组成第85-88页
   ·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组成第88-92页
   ·政府收支赤字与均衡性判断第92-97页
   ·西方主要国家公共财政均衡制度的借鉴意义第97-107页
     ·美国财政均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认识第97-100页
     ·德国财政均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认识第100-102页
     ·澳大利亚财政均衡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认识第102-107页
第四章 理念创新与发展第107-149页
   ·秩序正义:促进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的核心性法律价值观第109-128页
     ·提炼法律价值应予以面对的影响公共财政制度转型的主要障碍因素第110-114页
     ·秩序正义的价值归属:正义价值的规定性第114-120页
     ·秩序理念的启示第120-123页
     ·适合中国公共财政制度转型的法律价值——秩序正义的特定内涵第123-128页
   ·基础性法理范畴:对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秩序的法学理论提炼知识报告之一第128-136页
     ·权力与责任第129-130页
     ·有序与无序第130-132页
     ·结构与功能第132-133页
     ·权威与信任第133-135页
     ·服从与救济第135-136页
   ·基础性法律原则:对于中国公共财政制度秩序的法学理论提炼知识报告之二第136-149页
     ·最低责任原则第137-138页
     ·刚性预算原则第138-140页
     ·税收公平原则第140-142页
     ·综合效率原则第142-143页
     ·差异平衡原则第143-145页
     ·成本控制原则第145-146页
     ·规范透明原则第146-149页
结语第149-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第163-164页
后记第164-167页
中文摘要第167-172页
ABSTRACT第172-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股东资格确认--以有限责任公司为视角
下一篇: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