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整合完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理论第11-19页
 一、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概念与特征第11-13页
 二、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基本类型第13-15页
  (一) 调解及其派生形态第13-14页
  (二) 仲裁及其派生形态第14页
  (三) 谈判及其派生形态第14-15页
  (四) 附属于法院的ADR第15页
 三、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社会功能第15-17页
  (一) ADR具有灵活解决纠纷的功能第15-16页
  (二) ADR具有合理分配司法资源的功能第16页
  (三) ADR具有降低纠纷解决成本的功能第16-17页
  (四) ADR具有促成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的功能第17页
  (五) ADR具有实现案件分流的功能第17页
  (六) ADR的存在为实现当事人的纠纷解决程序选择权提供了可能第17页
 四、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的关系第17-19页
第二部分 国外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考察第19-29页
 一、美国的ADR第19-22页
  (一) 内容第19-21页
  (二) 特点第21-22页
 二、英国的ADR第22-23页
  (一) 内容第22-23页
  (二) 特点第23页
 三、日本的ADR第23-25页
  (一) 内容第23-24页
  (二) 特点第24-25页
 四、美、英、日三国ADR对我国的启示第25-29页
  (一) 美国ADR对我国的启示第26页
  (二) 英国ADR对我国的启示第26-27页
  (三) 日本ADR对我国的启示第27-29页
第三部分 中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证考察第29-37页
 一、中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第29-34页
  (一) 封建法时期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第29-30页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第30-31页
  (三)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第31-32页
  (四) 改革开放以来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第32-34页
 二、中国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第34-37页
  (一) 观念偏离:“诉讼全能主义”的无限扩张第34-35页
  (二) 立法偏离: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缺乏应有的权威第35页
  (三) 制度偏离: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程序的不完善性第35-36页
  (四) 实践偏离: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衔接不合理第36-37页
第四部分 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整合完善的建议第37-47页
 一、摒弃“诉讼全能主义”,树立多元化解决纠纷的观念第37-38页
 二、积极推动立法,使各类纠纷解决有路径可走、有规则可循第38页
 三、整合我国现存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第38-40页
  (一) 建构协调机制第39页
  (二) 构建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第39-40页
 四、完善替代性纠纷解决体系自身各组成部分第40-47页
  (一)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第40-41页
  (二) 拓宽、加深仲裁制度改革第41-43页
  (三) 对行政调处进行实质性改造第43-44页
  (四) 建构诉前强制调解制度,完善法院调解机制第44-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死刑复核程序完善之研究
下一篇:民事保全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