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朱熹工夫论 | 第10-33页 | 
| (一) 工夫结构 | 第10-22页 | 
| 1. 为学工夫:穷理 | 第12-16页 | 
| 2. 心性工夫:居敬 | 第16-20页 | 
| 3. 克己工夫 | 第20-22页 | 
| (二) 下学而上达的工夫运行 | 第22-33页 | 
| 1. 工夫之运行及对应 | 第22-30页 | 
| (1) 按《大学》之路 | 第22-24页 | 
| (2) 朱熹对《孟子》诸工夫的归纳 | 第24-30页 | 
| 2. 积累与贯通----朱学由下学到上达的突破与神秘体验 | 第30-33页 | 
| 二、陆九渊工夫论 | 第33-44页 | 
| (一) 陆九渊心学概说 | 第33-36页 | 
| 1. 孟子哲学对心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2. 象山心学思想正位 | 第34-36页 | 
| (二) 工夫结构 | 第36-40页 | 
| 1. 一般路数:发明本心 | 第36-37页 | 
| 2. 工夫细目 | 第37-40页 | 
| (1) 静坐占眸 | 第37页 | 
| (2) 格物致知 | 第37-38页 | 
| (3) 读书 | 第38-39页 | 
| (4) 收拾精神与减担 | 第39-40页 | 
| (三) 圆顿境界 | 第40-44页 | 
| 1. 即本体即工夫 | 第40-42页 | 
| 2. 一步到位的修持合一 | 第42-44页 | 
| 三、朱陆工夫论异同 | 第44-58页 | 
| (一) 相同之处 | 第44-47页 | 
| 1. 成圣和复性 | 第44-45页 | 
| 2. 上达:知至与明心 | 第45-46页 | 
| 3. 先知后行的自律道德 | 第46-47页 | 
| (二) 方法上的差别 | 第47-51页 | 
| 1. 道问学与尊德性 | 第47-48页 | 
| 2. 简易与支离 | 第48-51页 | 
| (三) 分歧产生的原因 | 第51-58页 | 
| 1. 学术渊源的不同 | 第51-52页 | 
| (1) 道统正宗 | 第51页 | 
| (2) 儒学经典 | 第51-52页 | 
| 2. 对“仁“”诚”等核心概念的诠释不同 | 第52-54页 | 
| 3. 本体上的差异 | 第54-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