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客车氢系统碰撞安全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氢能的特性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氢燃料电池客车安全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燃料电池客车安全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国内外车辆碰撞法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国外车辆碰撞安全法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国内车辆碰撞安全法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汽车结构碰撞安全性研究 | 第22-25页 |
·结构碰撞安全性计算的发展过程 | 第22-23页 |
·国内外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汽车结构耐撞性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汽车碰撞计算机仿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7-39页 |
·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的发展 | 第27-28页 |
·非线性有限元的控制方程及相关算法 | 第28-35页 |
·非线性有限元法的控制方程 | 第28-31页 |
·接触算法 | 第31-33页 |
·接触类型 | 第31-32页 |
·接触算法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时间步长控制 | 第33-35页 |
·本研究采用的软件及分析流程 | 第35-38页 |
·前处理软件HYPERMESH | 第35-36页 |
·LS_DYNA软件 | 第36-37页 |
·分析流程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燃料电池客车氢系统碰撞试验仿真 | 第39-49页 |
·氢系统及碰撞台车的几何建模 | 第40页 |
·氢系统碰撞试验有限元仿真 | 第40-45页 |
·氢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精度控制参数 | 第44-45页 |
·接触设置 | 第44页 |
·时间步长控制 | 第44页 |
·沙漏控制 | 第44-45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沙漏能 | 第45-46页 |
·气瓶移动位移分析 | 第46页 |
·气瓶卡带应力分析 | 第46-47页 |
·气瓶口应力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燃料电池客车氢系统碰撞试验研究 | 第49-67页 |
·氢系统碰撞试验研究的目的 | 第49-50页 |
·测试方案 | 第50-53页 |
·传感器的选择 | 第50-51页 |
·传感器的布置方案 | 第51-53页 |
·试验条件及步骤 | 第53-58页 |
·氢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53-54页 |
·试验条件 | 第54-57页 |
·试验步骤 | 第57-58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8-65页 |
·碰撞加速度分析 | 第58-60页 |
·电磁阀工作可靠性分析 | 第60-61页 |
·气瓶固定卡带强度分析 | 第61-62页 |
·气瓶口应力分析 | 第62-64页 |
·气瓶移动位移分析 | 第64页 |
·管路及接头的气密性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氢系统FEA模型可靠性验证 | 第67-71页 |
·试验与仿真加速度数据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试验与仿真结果应力及位移数据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2页 |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