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杞麓湖的环境保护执法看我国基层环境执法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 选题的创新性 | 第9-10页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四) 关于本论题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研究概念、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一) 秩序与正义理论 | 第16-19页 |
1. 秩序 | 第16-17页 |
2. 正义 | 第17-18页 |
3. 法律: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 | 第18-19页 |
(二) 行政执法概述 | 第19-21页 |
1. 行政执法的概念 | 第19页 |
2. 行政执法基本原则 | 第19-21页 |
(三) 环境执法概述 | 第21-23页 |
1. 环境执法的概念 | 第21-22页 |
2. 环境执法的原则 | 第22-23页 |
二、杞麓湖概况 | 第23-32页 |
(一) 杞麓湖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二) 杞麓湖湖水的变化 | 第24-26页 |
1. 水量变化 | 第24-25页 |
2. 水质状况比较 | 第25-26页 |
3. 营养状态比较 | 第26页 |
(三) 杞麓湖污染的原因 | 第26-32页 |
1. 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 第30-31页 |
2. 点源污染 | 第31-32页 |
三、杞麓湖环保执法现状 | 第32-51页 |
(一) 执法主体 | 第32-33页 |
1. 杞麓湖管理局 | 第32页 |
2. 环境保护局 | 第32-33页 |
3. 其他部 | 第33页 |
(二) 执法内容 | 第33-51页 |
1. 1999——2002年 | 第35-41页 |
2. 2003年至今 | 第41-51页 |
四、杞麓湖环保执法困境分析 | 第51-70页 |
(一) 环境立法有待完善 | 第51-54页 |
1. 环境监察机构执法缺乏法律法规授权 | 第51-52页 |
2. 地方性环境立法可适性较弱 | 第52-53页 |
3. 环境违法成本过低 | 第53-54页 |
(二) 环保制度执行困难 | 第54-56页 |
1. 预防为主的方针难以落实 | 第54-55页 |
2. 排污中报制度存在缺陷 | 第55页 |
3. 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理 | 第55-56页 |
4. 缺乏统一的议事协调机构 | 第56页 |
(三) 执法监督存在不足 | 第56-58页 |
1. 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备 | 第56-57页 |
2. 宣传教育缺乏长效机制 | 第57-58页 |
(四) 环保执法投入不足 | 第58-62页 |
1. 环保执法设备不足 | 第58-61页 |
2. 执法人员不足 | 第61-62页 |
3. 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62页 |
(五) 环保观念有待提升 | 第62-67页 |
1. 政府部门方面 | 第63-64页 |
2. 环保执法相对人方面 | 第64-67页 |
(六) 讨论与小结 | 第67-70页 |
1. 秩序与正义理论的体现 | 第67页 |
2. 行政执法内容的体现 | 第67-68页 |
3. 环境执法特点与要求的体现 | 第68-70页 |
五、强化杞麓湖环保执法对策探讨 | 第70-88页 |
(一) 完善环保立法 | 第70-76页 |
1. 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与范围 | 第70-71页 |
2. 明确环保局职责与执法范围 | 第71-72页 |
3. 赋予环保局执法强制措施 | 第72-74页 |
4. 对环境监察机构的执法进行授权 | 第74-75页 |
5. 明确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与额度 | 第75-76页 |
(二) 改革环保管理体制 | 第76-80页 |
1. 改革环保部门行政隶属 | 第77-78页 |
2. 设置跨行政区域的环境管理机构 | 第78-79页 |
3. 设置统一的环保执法议事协调机构 | 第79-80页 |
(三) 完善政府业绩考核机制 | 第80-81页 |
(四) 完善执法监督 | 第81-84页 |
1.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 第81-82页 |
2. 建立长效环保宣传机制 | 第82-84页 |
(五) 增加环保执法投入 | 第84-86页 |
1. 增加执法车辆 | 第84-85页 |
2. 配备环境现场监测设备 | 第85页 |
3. 增加环保执法人员编制 | 第85页 |
4. 继续提升环保执法队伍素质 | 第85-86页 |
(六) 讨论与小结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