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3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3-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6-20页 |
·世界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状况 | 第16-17页 |
·国内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状况 | 第17-19页 |
·滇池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 第19-20页 |
·环境因子与蓝藻水华的形成 | 第20-21页 |
·营养盐 | 第21页 |
·水文、气象因子 | 第21页 |
·蓝藻水华治理方法 | 第21-25页 |
·物理方法 | 第22页 |
·化学方法 | 第22页 |
·生物方法 | 第22-25页 |
·微生物抑藻 | 第23-24页 |
·生物化感作用抑藻 | 第24页 |
·鱼类等水生生物吞食除藻 | 第24页 |
·种群抑藻或竞争抑藻 | 第24-25页 |
·原生动物治理水华的研究 | 第25-27页 |
·原生动物概述 | 第25页 |
·食藻原生动物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食藻原生动物控藻特点及食藻特性研究 | 第26-27页 |
·食藻原生动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7页 |
·溶藻细菌治理水华的研究 | 第27-30页 |
·溶藻细菌概况 | 第27-28页 |
·溶藻细菌研究进展 | 第28页 |
·溶藻细菌控藻机制 | 第28-29页 |
·溶藻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9-3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实验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滇池水域浮游微藻种群变化 | 第33-44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34页 |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采样点选择 | 第34-35页 |
·水样采集及固定 | 第35页 |
·浮游微藻显微观察形态 | 第35页 |
·水样中微藻总含量的测定和藻细胞计数 | 第35-36页 |
·结果 | 第36-41页 |
·滇池海埂水样中微藻种群组成及季节变化 | 第36-39页 |
·滇池海埂水样中微藻总量变化 | 第39-40页 |
·滇池海埂水样微囊藻含量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滇池浮游微藻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水样采集 | 第46页 |
·水样处理 | 第46页 |
·微藻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46页 |
·光学显微观察 | 第46-47页 |
·微藻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7-48页 |
·引物的选择与合成 | 第47页 |
·微藻核酸提取 | 第47页 |
·微藻16s-23s DNA ITS基因PCR扩增 | 第47-48页 |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构建进化树 | 第48页 |
·微藻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48页 |
·实验结果 | 第48-53页 |
·显微观察微藻形态 | 第48-52页 |
·四种单细胞微藻生长曲线 | 第52页 |
·微藻分子鉴定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食藻原生动物分离纯化与食藻特性研究 | 第56-73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6-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主要仪器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水样采样与处理 | 第58页 |
·原生动物分离纯化方法 | 第58页 |
·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和原生动物计数方法 | 第58页 |
·原生动物显微形态观察 | 第58-59页 |
·原生动物分子鉴定 | 第59-60页 |
·引物的选择与合成 | 第59页 |
·原生动物核酸提取 | 第59页 |
·原生动物基因PCR扩增 | 第59-60页 |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构建进化树 | 第60页 |
·低温对原生动物生存的影响 | 第60页 |
·原生动物食藻范围及效果 | 第60页 |
·不同环境条件下原生动物p1吞噬惠氏微囊藻效果 | 第60-61页 |
·不同浓度的原生动物p1对惠氏微囊藻的吞噬效果比较 | 第60-61页 |
·不同温度下原生动物p1食惠氏微囊藻作用 | 第61页 |
·不同PH值条件下原生动物p1吞噬惠氏微囊藻作用 | 第61页 |
·不同苯酚浓度对原生动物p1食惠氏微囊藻作用的影响 | 第61页 |
·结果 | 第61-70页 |
·原生动物形态分类 | 第61-62页 |
·原生动物分子鉴定 | 第62-63页 |
·低温对原生动物生存影响 | 第63-64页 |
·原生动物食藻范围及效果测定 | 第64-66页 |
·不同环境条件下原生动物p1对惠氏微囊藻的吞噬效果 | 第66-70页 |
·不同浓度的原生动物p1对惠氏微囊藻的吞噬效果比较 | 第66-67页 |
·不同温度下原生动物p1吞噬惠氏微囊藻作用效果 | 第67-68页 |
·不同PH值条件下原生动物p1吞噬惠氏微囊藻作用效果 | 第68-69页 |
·不同苯酚浓度对原生动物p1食惠氏微囊藻作用的影响 | 第69-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溶藻细菌分离纯化及初步研究 | 第73-83页 |
·引言 | 第7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73-74页 |
·实验材料 | 第73-74页 |
·主要试剂 | 第74页 |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水样采集与预处理 | 第74-75页 |
·溶藻细菌分离纯化方法 | 第75页 |
·叶绿素a含量测定方法和微藻细胞计数方法 | 第75页 |
·四株溶藻细菌生长曲线 | 第75-76页 |
·四株溶藻细菌溶藻范围和效果测定 | 第76页 |
·溶藻细菌DCJ-2对鲍氏织线藻的溶藻效果 | 第76页 |
·溶藻方式的初步判定 | 第76页 |
·结果 | 第76-81页 |
·平板溶藻现象 | 第76-77页 |
·液体溶藻现象 | 第77-78页 |
·四种溶藻细菌的生长曲线 | 第78页 |
·溶藻细菌溶藻范围及杀藻效果 | 第78-80页 |
·DCJ-2溶藻菌对鲍氏织线藻溶藻效果 | 第80-81页 |
·DCJ-2菌溶藻方式的初步判定 | 第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