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侵权法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第1-8页
前言第8-11页
第1章 侵权法经济学分析的文献综述第11-27页
   ·侵权法经济学分析理论研究进程综述第11-13页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经济学研究综述第13-16页
     ·损害第13-14页
     ·因果关系第14-15页
     ·过错第15-16页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综述第16-18页
     ·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第16-17页
     ·严格责任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第17-18页
   ·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综述第18-21页
     ·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下最优可替代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第18-19页
     ·严格责任归责原则下最优可替代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第19-21页
   ·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分析综述第21-26页
     ·巴克斯特与比较损害说第21-22页
     ·波斯纳与比较规制优势说第22-23页
     ·对侵权法律适用规则的实证分析第23页
     ·温考克—凯伊丝与政策和实用主义理论第23-25页
     ·奥哈拉—里波斯坦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第25-26页
   ·小结第26-27页
第2章 侵权法分析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27-48页
   ·法经济学的发展轨迹第27-35页
     ·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第27-32页
     ·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第32-35页
   ·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基本理论第35-39页
     ·波斯纳定理(Posner Theorem)第35页
     ·帕累托最优标准(Pareto Optimality Criterion)第35-36页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标准(Kaldor-Hicks Efficiency Criteri第36-37页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Perspective)第37-39页
   ·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基本假设第39-41页
     ·经济人假设第39-40页
     ·效用最大化假设第40-41页
     ·稀缺性假设第41页
   ·与侵权法分析相关的法经济学基本方法第41-46页
     ·个人主义方法论第41-43页
     ·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相结合第43-44页
     ·激励分析方法第44-45页
     ·均衡分析方法第45-46页
     ·博弈论方法第46页
   ·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经济学分析第48-70页
   ·损害——基于威慑效能分析第48-53页
     ·侵害人收益 Vs 受害人损失第48-52页
     ·事前安全规制 Vs 事后损害责任第52-53页
   ·因果关系第53-61页
     ·事实原因和近因第54-55页
     ·因果关系和最优注意水平第55-57页
     ·因果关系中的不确定性第57-60页
     ·不可预见性第60-61页
   ·过错第61-66页
     ·汉德公式——确定过错的标准第61-65页
     ·确定过错的相关因素第65-66页
   ·小结第66-70页
第4章 归责原则 VS 预防激励第70-92页
   ·注意水平第70-82页
     ·单方事故第70-77页
     ·双方事故第77-82页
   ·行为水平第82-88页
     ·单方事故第83-84页
     ·双方事故第84-88页
   ·小结第88-92页
第5章 侵权损害赔偿经济学分析第92-113页
   ·可替代损害之损害赔偿的经济学分析第93-100页
     ·归责原则 Vs 损害赔偿第93-96页
     ·与确定损害赔偿相关的因素第96-100页
   ·不可替代损害之损害赔偿经济学分析第100-106页
     ·最优赔偿规则第100-104页
     ·有效威慑 Vs 风险分散第104-106页
   ·惩罚性损害赔偿金存在的经济合理性第106-108页
     ·通过引导受害人积极追偿而达到最优威慑第106-107页
     ·校正损失计算错误所致的补偿不足第107页
     ·制止侵害人从事获得违法效用的侵权行为第107页
     ·鼓励市场交易第107-108页
     ·基于惩罚侵害人的目的第108页
   ·小结第108-113页
第6章 侵权法律适用的经济学分析第113-129页
   ·分析模式:私人视角 VS 国家视角第113-119页
     ·私人视角:实现事故成本最小化第113-116页
     ·国家视角:实现内国实体政策和规制利益的最大化第116-119页
   ·侵权行为地法(Lex Loci Delicti) Vs 当事人共同住所地法(Law of Common Domicile of Parties)第119-121页
     ·适用侵权行为地法的经济合理性第120-121页
     ·适用当事人共同住所地法的经济理由第121页
   ·当事人意思自治(PARTY AUTONOMY)第121-126页
     ·私人视角下事前选择方式和事后选择方式的对比分析第122-124页
     ·国家视角下事前选择方式和事后选择方式的对比分析第124-126页
   ·小结第126-129页
第7章 对我国侵权法制建设的几点启示和建议第129-137页
   ·对我国侵权法制建设目标选择的启示第129-131页
     ·确立最优的预防激励第129页
     ·促成最优的风险分配第129-130页
     ·实现管理成本最小化第130-131页
   ·对我国侵权法制建设立法实践的建议第131-135页
     ·侵权归责原则:严格责任 Vs 过错责任第131-132页
     ·侵权法律适用:有限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第132-135页
   ·小结第135-137页
结论第137-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著作第153-154页
后记第154-155页
论文摘要第155-159页
Abstract第159-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消费者权利法律保护研究
下一篇:合同解除权行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