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一、引言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我国自考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 第12-14页 |
2、传统教学仍是自考助学的主要方式 | 第14-15页 |
3、网络的兴起使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我国自考教育学习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国外对开放教育的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三)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21页 |
1、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现 | 第20-21页 |
2、探索自考课堂助学模式与网络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 第21页 |
3、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1页 |
二、相关学习理论概述 | 第21-25页 |
(一) 学习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页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二)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1、自主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第23-24页 |
2、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内涵分析 | 第24页 |
3、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三、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现 | 第25-36页 |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点 | 第25-28页 |
1、激发专业兴趣,引起主动学习 | 第25-26页 |
2、体现任务驱动,强化学习动机 | 第26-27页 |
3、尊重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 第27-28页 |
4、倡导“先学后教再学”的自主学习 | 第28页 |
(二) 创设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环境 | 第28-34页 |
1、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设计要素 | 第28-29页 |
2、网络学习环境的功能体现 | 第29-30页 |
3、依据学科认知特点设计易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课件体系 | 第30-32页 |
4、依据课程的考试大纲设计网络真题考试环境 | 第32页 |
5、依据校园网上资源实现在线动态学习 | 第32-34页 |
6、有利于个别差异生自主学习的“向导式”网络学习支持平台 | 第34页 |
(三) 网络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 第34-35页 |
1、要求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 第35页 |
2、要具备良好的网络系统知识 | 第35页 |
3、要求学生的学习目的由重视结果变为重视过程 | 第35页 |
(四) 有效运用评价,及时反馈学习结果 | 第35-36页 |
1、自我评价 | 第35页 |
2、教师评价 | 第35页 |
3、学伴互评 | 第35-36页 |
四、自考课堂助学模式与网络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 第36-44页 |
(一)三种学习理论的相互融合是指导综合学习实践的前提 | 第36-39页 |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支撑的传统课堂助学模式 | 第36页 |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助学模式 | 第36-37页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的自主学习方式 | 第37-39页 |
(二) 提倡课堂助学模式与网络自主学习方式相结合是提升自考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 | 第39-42页 |
1、教师的计算机网络运用能力尚有待于提高 | 第39-40页 |
2、学习者的综合学习能力需要一个培养过程 | 第40页 |
3、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差异需要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式的支持 | 第40页 |
4、目前支持学习的网络软硬件条件还不够完善 | 第40-42页 |
(三) 合理引导综合学习方式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 | 第42-44页 |
1、确立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课程“先学” | 第42页 |
2、学习内容系统化——利用课堂助学“后教” | 第42-43页 |
3、技术支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高阶能力的发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再学” | 第43-44页 |
4、完善学习监控机制,保障学习效果 | 第44页 |
五、网络环境下运用综合学习方式的实践分析 | 第44-48页 |
(一) 学习方式对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44-47页 |
(二) 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学习方式是促进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 第47-48页 |
六、结束语 | 第48-50页 |
(一) 主观方面 | 第48页 |
(二) 客观方面 | 第48-49页 |
(三) 加强自主学习的管理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