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抗倒性状的评价与早代选择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1 引言第16-24页
   ·评价小麦抗倒伏性的研究方法第17-20页
     ·评价小麦抗倒伏性的物理方法第17-18页
     ·评价小麦抗倒伏性的解剖学方法第18页
     ·评价小麦抗倒伏性的化学方法第18-19页
     ·小麦品种的形态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第19-20页
   ·小麦茎秆抗倒性的遗传研究第20-21页
     ·形态解剖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0页
     ·小麦抗倒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20-21页
   ·小麦超高产育种对抗倒性状的要求第21-22页
     ·超高产小麦的形态性状第21页
     ·超高产小麦的解剖性状第21-22页
     ·小麦抗倒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第22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29页
   ·试验材料第24-26页
   ·试验方法第26-28页
     ·取样第26页
     ·茎秆抗倒性的评定第26页
     ·茎杆密度的测定第26-27页
     ·解剖性状的测定第27页
     ·抗倒性状的遗传力与配合力效应及选择效应分析第27页
     ·倒伏分级第27-28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58页
   ·小麦基部节间茎秆密度与抗倒性的关系第29-35页
     ·品种(系)抗倒性类型划分第29-31页
     ·不同抗倒性品种茎秆密度的变化特点与抗倒性的关系第31-33页
     ·茎秆鲜干密度与其它形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茎秆鲜干密度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4-35页
   ·抗倒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分析第35-45页
     ·配合力的方差分析第35-36页
     ·配合力效应分析第36-41页
     ·反交效应值第41-43页
     ·遗传力估计第43-45页
   ·小麦杂种F_2 代群体抗倒性状的选择效应研究第45-58页
     ·小麦杂种F_2 代群体抗倒性状的分离第45-46页
     ·抗倒性状的直接选择效果第46-47页
     ·单一抗倒性状的选择对其它抗倒性状的影响第47-53页
     ·选择抗倒性状后对产量和形态性状的影响第53-58页
4 讨论第58-65页
   ·小麦基部节间茎秆密度与茎秆抗倒性的关系第58-59页
     ·小麦茎秆密度的重要性第58页
     ·茎秆密度的变化特点第58-59页
     ·茎秆密度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第59页
   ·抗倒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效应分析第59-61页
   ·小麦杂种F_2 代抗倒性状的选择第61-63页
     ·抗倒性状的直接选择第62页
     ·抗倒性状的间接选择第62页
     ·茎秆密度的选择对其它性状的影响第62-63页
   ·小麦杂种早代抗倒性与高产性的同步选择第63-65页
5 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遗传结构及其1RS的传递特点
下一篇:山东绿茶生化品质特征及夏茶加工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