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山东绿茶生化品质特征及夏茶加工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引言第14-31页
 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2. 研究现状第15-30页
   ·山东绿茶产业研究现状第15-19页
     ·山东绿茶产业的发展历程第15-16页
     ·山东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绿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第16页
     ·山东茶树越冬栽培研究第16-17页
     ·山东绿茶加工、贮藏研究进展第17-19页
   ·绿茶品质研究现状第19-25页
     ·绿茶品质的构成第19-20页
     ·绿茶品质的评定方法第20页
       ·感官审评第20页
       ·理化审评第20页
     ·绿茶中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第20-23页
       ·茶叶中各种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21-23页
       ·金属元素的化学分析方法第23页
     ·绿茶香气研究进展第23-25页
       ·绿茶的香气特征第23-24页
       ·绿茶香气物质的提取及检测方法第24-25页
   ·加工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第25-30页
     ·加工工艺对绿茶色泽、形状及滋味生化成分的影响第25-27页
     ·加工工艺对绿茶香气的影响第27-29页
     ·加工对降低夏茶苦涩味的研究进展第29-30页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30-31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0页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第30-31页
第一章 山东绿茶生化品质特征研究第31-5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材料第31-32页
     ·茶样第31-32页
     ·样品制备第32页
   ·仪器设备第32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2-33页
     ·品质生化分析第32-33页
     ·矿质元素第33页
     ·数据分析处理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49页
   ·山东绿茶生化品质总体特征研究第33-36页
   ·不同栽种模式下山东绿茶的生化品质特征第36-40页
     ·水浸出物含量第37页
     ·茶多酚类含量第37-38页
     ·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第38页
     ·酚/氨第38页
     ·矿质元素含量第38-40页
   ·不同季节山东绿茶的生化品质特征第40-43页
     ·水浸出物含量第40页
     ·茶多酚类含量第40页
     ·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第40-41页
     ·酚/氨比第41页
     ·矿质元素含量第41-43页
   ·山东不同地区绿茶的品质差异第43-46页
     ·水浸出物含量第43页
     ·茶多酚类含量第43页
     ·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第43-44页
     ·酚/氨比第44-45页
     ·矿质元素含量第45-46页
   ·山东省绿茶与其它省份绿茶生化成分比较第46-49页
     ·水浸出物第46页
     ·茶多酚类总量第46-47页
     ·氨基酸、咖啡碱第47-48页
     ·酚/氨第48页
     ·山东绿茶与其它省份绿茶矿质元素含量及差异性分析第48-49页
 3 讨论第49-50页
   ·山东绿茶生化品质特征第49-50页
   ·影响山东地区绿茶品质的因素第50页
 4 结论第50-52页
第二章 山东夏季绿茶加工技术研究第52-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材料第52页
   ·仪器设备第52页
   ·试验设计第52-53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53-54页
     ·感官审评第53页
     ·品质理化分析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61页
   ·不同加工工艺对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第54-56页
   ·不同工艺对夏季绿茶产品生化成分的影响第56-61页
     ·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不同加工工艺对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第57-59页
     ·氨基酸总量第59-60页
     ·酚/氨第60-61页
 3 讨论第61-62页
   ·摊放对提高夏季绿茶品质的作用第61页
   ·杀青方式对夏茶品质的影响第61-62页
   ·揉捻与干燥方式对夏茶品质的影响第62页
 4 结论第62-63页
第三章 山东不同香型绿茶的SPME-GC-MS分析第63-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材料第63页
   ·仪器设备第63-64页
   ·香气物质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第6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4-74页
   ·各香型绿茶特征香气成分第70页
   ·各香型绿茶部分共有香气成分含量比较第70-74页
 3 讨论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3页
附录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抗倒性状的评价与早代选择研究
下一篇:GDP-D-甘露糖焦磷酸化酶基因(GMPase)在马铃薯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