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内高校大门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8页 |
| ·大门本体含义概述 | 第14页 |
| ·大门的功能及特性 | 第14-17页 |
| ·高校大门 | 第17-18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8-19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9-20页 |
| 第2章 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 ·国内高校大门发展概述 | 第20-27页 |
| ·二十世纪初的探索发展时期 | 第20-21页 |
| ·抗日战争前后的国立大学校门 | 第21-23页 |
| ·建国后的高校大门 | 第23-25页 |
| ·改革开放后的新型高校大门 | 第25-27页 |
| ·各发展阶段特征总结 | 第27页 |
| ·当代高校大门建设常见的几个误区 | 第27-29页 |
| ·文化含义的忽视 | 第27-28页 |
| ·标志意义的误读 | 第28页 |
| ·形式的单一化 | 第28-29页 |
| ·投资的铺张浪费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相关理论与特征分析 | 第30-52页 |
| ·交通组织分析 | 第30-35页 |
| ·大门交通基本类型 | 第30-31页 |
| ·大门交通平面构成 | 第31-33页 |
| ·高校大门交通组织方式 | 第33-35页 |
| ·入口空间的系统化运用 | 第35-38页 |
| ·有关场所和空间尺度的理论 | 第36-37页 |
| ·入口空间形态 | 第37-38页 |
| ·高校入口的空间作用 | 第38页 |
| ·大门的形态构成 | 第38-44页 |
| ·有关建筑符号学的理论 | 第38-39页 |
| ·大门形态属性 | 第39-41页 |
| ·高校大门形态基本类型 | 第41-44页 |
| ·大门环境设计 | 第44-51页 |
| ·有关环境心理学的理论 | 第44-45页 |
| ·大门环境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 ·高校大门与环境设计 | 第47-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创作方法及案例解析 | 第52-64页 |
|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 第52-55页 |
| ·传统式表达 | 第55-58页 |
| ·注重景观设计 | 第58-59页 |
| ·强调地域性文化 | 第59-62页 |
| ·实例介绍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高校大门设计的优化发展原则 | 第64-68页 |
| ·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 第64页 |
| ·空间的开放性原则 | 第64-65页 |
| ·大门形态的个性化原则 | 第65-66页 |
| ·表达高校文化原则 | 第66页 |
| ·公众的参与性原则 | 第66-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