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主要任务 | 第11-1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武汉市《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 第14-22页 |
·武汉市《科学》课程发展及演变 | 第14-16页 |
·武汉版《科学》的课程目标及内容简介 | 第16-18页 |
·武汉市中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 第18-20页 |
·《科学》2007和2008 年的中考阅卷反馈 | 第20-22页 |
2 初中《科学》与高一《化学》教学的实践调查 | 第22-53页 |
·实践调查 | 第22-28页 |
·调查的方式 | 第22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22-26页 |
·初中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 | 第22-23页 |
·初中科学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 | 第23-24页 |
·高一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高中化学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 | 第25-26页 |
·问卷的实施情况 | 第26-28页 |
·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第28-47页 |
·初中学生对《科学》的看法分析 | 第28-30页 |
·初中科学教师谈衔接的观点分析 | 第30-37页 |
·高一学生对《科学》和《化学》的看法分析 | 第37-39页 |
·高中化学教师谈衔接的观点分析 | 第39-47页 |
·学生进入高一后的现状 | 第47-53页 |
3 初中《科学》与高一《化学》教学的衔接分析 | 第53-80页 |
·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衔接 | 第53-68页 |
·课程标准中对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比较衔接 | 第56-63页 |
·课程标准中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要求的比较衔接 | 第63-65页 |
·课程标准中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 | 第65-68页 |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 第68-76页 |
·教材内容上的衔接问题 | 第68-72页 |
·教师教法的衔接研究 | 第72-75页 |
·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问题 | 第75-76页 |
·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第76-80页 |
·师资问题的衔接 | 第76-78页 |
·学生学习状态和方法的衔接问题 | 第78-80页 |
4 初中《科学》与高一《化学》有效衔接的相关结论 | 第80-101页 |
·关于有效衔接形式的调查结论 | 第80-81页 |
·初中《科学》与高一《化学》的衔接教学策略、案例、反馈 | 第81-97页 |
·化学概念及原理教学的衔接教学策略、案例、反馈 | 第81-86页 |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衔接教学策略、案例、反馈 | 第86-89页 |
·化学计算教学的衔接教学策略、案例、反馈 | 第89-92页 |
·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教学策略、案例、反馈 | 第92-97页 |
·部分可量化的研究成果:两组对比班的衔接教学效果分析 | 第97-99页 |
·实施建议 | 第99-101页 |
5 思考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附录 | 第106-121页 |
附录 1:初中教师谈《科学》课程及衔接的问卷 | 第106-109页 |
附录 2:初中九年级学生谈学习《科学》课程的问卷 | 第109-112页 |
附录 3:高中教师谈《化学》与《科学》课程的衔接的问卷 | 第112-114页 |
附录 4:高一学生谈《化学》课程的问卷 | 第114-117页 |
附录 5:武汉市弘桥中学两组对比班衔接教学效果展示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