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中英对照 | 第7-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甘薯栽培现状 | 第10页 |
| ·甘薯抗病育种 | 第10页 |
| ·甘薯对黑斑病的抗性机制 | 第10-11页 |
| ·甘薯黑斑病发病症状及病害循环 | 第11-13页 |
| ·主要生理期症状 | 第12页 |
| ·病害循环及传播 | 第12-13页 |
| ·甘薯黑斑病危害及防治方法 | 第13-15页 |
| ·甘薯黑斑病危害情况 | 第13页 |
| ·防治方法 | 第13-15页 |
| ·甘薯黑斑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趋向 | 第15-16页 |
| ·基因文库的构建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9页 |
| ·甘薯黑斑病菌的分离与抗性鉴定 | 第18-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 ·试剂 | 第18页 |
| ·溶液配制: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 ·甘薯黑斑病菌基因组文库构建 | 第20-29页 |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 ·主要仪器试剂 | 第20-21页 |
| ·溶液配制: | 第21-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 ·甘薯黑斑病菌的分离与抗性鉴定 | 第29-32页 |
| ·甘薯黑斑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9-30页 |
| ·甘薯黑斑病菌的抗性鉴定 | 第30-32页 |
| ·基因组DNA制备 | 第32-33页 |
| ·DNA的定量与纯度分析 | 第33-34页 |
| ·小量酶切确定酶反应条件 | 第34-36页 |
| ·大量酶切及产物回收 | 第36-37页 |
| ·λ重组DNA分子的外包装和墓因文库的效价测定 | 第37-39页 |
| ·基因组文库效价与包装效率 | 第37-38页 |
| ·甘薯黑斑病菌完全基因组基因文库具有的理论克隆数和实际克隆数 | 第38-39页 |
| ·重组λ噬菌体DNA的酶切鉴定 | 第39-40页 |
| 4 讨论 | 第40-46页 |
| ·甘薯黑斑病菌分离纯化与抗性鉴定 | 第40页 |
| ·基因组文库构建 | 第40-46页 |
|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41-42页 |
| ·小量酶切确定酶反应条件 | 第42-43页 |
| ·大量DNA部分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43页 |
| ·连接与体外包装 | 第43-44页 |
| ·载体的选择 | 第44页 |
| ·文库鉴定 | 第44-46页 |
| 5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攻读硕士期间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