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6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边坡静力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边坡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2章 工程概况与基本地质条件 | 第26-37页 |
·工程概况 | 第26-27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7-29页 |
·基本地质条件 | 第29-34页 |
·地形地貌 | 第29-31页 |
·地层岩性 | 第31-33页 |
·场地地质构造 | 第33-34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4页 |
·地震 | 第34-37页 |
·挽近期地震 | 第34-35页 |
·汶川大地震 | 第35-37页 |
第3章 汶川地震前堆积体变形特征与监测成果分析 | 第37-55页 |
·汶川大震前坡体变形破坏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 | 第37-40页 |
·坡体变形破坏现象与特征 | 第37-39页 |
·变形机制分析 | 第39-40页 |
·坡体变形监测设计 | 第40-41页 |
·监测仪器原理 | 第40-41页 |
·监测布置 | 第41页 |
·汶川大震前监测成果分析 | 第41-52页 |
·监测数据整理 | 第41-43页 |
·震前监测成果分析 | 第43-52页 |
·震前治理措施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汶川大地震对堆积体变形的影响 | 第55-62页 |
·震后坡体变形破坏现象与特征 | 第55-56页 |
·震后坡体监测成果分析 | 第56-60页 |
·纵1-1’剖面监测成果分析 | 第56-59页 |
·纵3-3’剖面监测成果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基于FLAC3D 的堆积体边坡数值模拟研究 | 第62-108页 |
·强震前堆积体边坡数值模拟研究 | 第62-78页 |
·FLAC 分析基本原理 | 第6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2-64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78页 |
·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数值模拟研究 | 第78-106页 |
·边坡动力分析研究方法 | 第79-80页 |
·动力计算模型及相关因素 | 第80-86页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86-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108-117页 |
·计算理论 | 第108-110页 |
·计算模型 | 第110-112页 |
·参数选取 | 第110-111页 |
·计算剖面 | 第111-112页 |
·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岩土体抗剪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2-113页 |
·地震加速度的敏感性分析 | 第113页 |
·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113-116页 |
·计算工况 | 第113-114页 |
·边坡稳定性评价分类 | 第114页 |
·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14-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