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9页 |
|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类型的研究 | 第13-15页 |
| ·边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5页 |
| ·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5-18页 |
| ·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8页 |
| ·模型试验法 | 第18-19页 |
| ·复合法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第2章 坝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31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2-24页 |
| ·坝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31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4-26页 |
| ·地质构造 | 第26-28页 |
| ·坝区应力场 | 第28页 |
| ·物理地质现象 | 第28-29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页 |
| ·左岸深部裂缝 | 第29-31页 |
| 第3章 左岸拱肩槽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31-57页 |
| ·边坡形态 | 第31页 |
| ·边坡岩性组成 | 第31-34页 |
| ·边坡岩体物理力学特性 | 第34-39页 |
|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34页 |
| ·岩体及结构面力学性质 | 第34-39页 |
|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39-55页 |
| ·结构面的工程地质分类 | 第39页 |
|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39-54页 |
| ·边坡岩体结构分区 | 第54-55页 |
| ·边坡卸荷风化特征 | 第55-56页 |
| ·边坡水文地质 | 第56-57页 |
| 第4章 左岸拱肩槽边坡的变形监测及失稳模式初步分析 | 第57-73页 |
| ·自然边坡变形破坏现象 | 第57-58页 |
|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现象 | 第58-61页 |
| ·开挖边坡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 第61-71页 |
| ·表观点监测成果分析 | 第61-63页 |
| ·多点位移计监测成果分析 | 第63-65页 |
| ·锚索测力计监测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左岸边坡深层变形监测成果简析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边界条件分析 | 第71-73页 |
|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1页 |
| ·开挖边坡边界条件分析 | 第71-73页 |
| 第5章 左岸拱肩槽边坡变形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73-107页 |
| ·FLAC-3D 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73-76页 |
| ·计算模型建立与参数确定 | 第76-80页 |
| ·计算模型 | 第76-77页 |
| ·模型介质及岩体力学参数 | 第77-80页 |
| ·坝头“大块体”变形分析 | 第80-96页 |
| ·开挖前(天然)大块体变形分析 | 第80-81页 |
| ·开挖+支护过程“大块体”变形分析 | 第81-96页 |
| ·拱肩槽上游坡变形分析 | 第96-97页 |
| ·开挖前(天然)上游坡变形分析 | 第96页 |
| ·开挖+支护过程上游坡变形分析 | 第96-97页 |
| ·拱肩槽下游坡变形分析 | 第97-104页 |
| ·开挖前(天然)下游坡变形分析 | 第97-101页 |
| ·开挖后下游坡变形分析 | 第101-104页 |
| ·拱肩槽槽坡变形分析 | 第104-106页 |
| ·开挖前(天然)槽坡变形分析 | 第104页 |
| ·开挖后槽坡变形分析 | 第104-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第6章 左岸拱肩槽边坡二维极限平衡验算与分析 | 第107-116页 |
| ·概述 | 第107页 |
| ·二维极限平衡分析 | 第107-110页 |
| ·小结 | 第110-116页 |
| 结论及认识 | 第116-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