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与兴趣点——屯堡文化延续之谜 | 第9-10页 |
第二节 对屯堡人的不同观点与未回答的问题 | 第10-16页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 第16-31页 |
第一节 社会关系论、族群与边界区分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历史记忆与叙事 | 第18-21页 |
第三节 资源、机会竞争以及边界机制 | 第21-25页 |
第四节 变迁、主观性与历史人类学的方法 | 第25-27页 |
第五节 研究过程、田野调查地点与文献资源 | 第27-31页 |
一、研究与田野 | 第27-28页 |
二、文献 | 第28-31页 |
第三章 现代"屯堡叙事"概述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屯堡人"的定义 | 第31页 |
第二节 现代"屯堡叙事" | 第31-39页 |
一、屯堡为移民的迁移目的与身份:为皇朝守护西南疆边者 | 第33页 |
二、移民与目的地的关系:先进技术、发展主力、改造使者 | 第33-35页 |
三、移民与现代社会分类的关系:"征南"与"填南" | 第35-37页 |
四、另外两个叙事要素:汪公崇拜、江南为集体发源地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明代的历史与叙事 | 第39-92页 |
第一节 明朝贵州情况、明政权的进入、屯田的推广及其发展 | 第39-52页 |
一、朱元璋初步征服西南及贵州与屯种的开始 | 第39-40页 |
二、在贵州和西南设卫以增强控制 | 第40-41页 |
三、屯军与屯田制度在贵州 | 第41-42页 |
四、屯军的地位与特权 | 第42-43页 |
五、移民者与当地人——矛盾、阻抗、暴力 | 第43-44页 |
六、屯军在贵州的人数及其变化 | 第44-46页 |
七、屯田、屯军的迅速衰退 | 第46页 |
八、明朝贵州人口 | 第46-48页 |
九、屯军聚落选址、屯地来源、农业技术 | 第48-50页 |
十、优越选址莫过于安顺地区 | 第50-52页 |
第二节 明朝时期贵州当地叙事、历史记忆、社会变迁 | 第52-72页 |
一、贵州为原始、落后、野蛮之地 | 第52-54页 |
二、社会建构为两类人:区分、对立、威胁 | 第54-60页 |
三、现代屯堡叙事中"征南"与"填南"组织性移民在明代贵州的迹象 | 第60-72页 |
第三节 自然移民、人口流动、村社与社区的不断结合、整合 | 第72-78页 |
一、有关自然移民的记载 | 第72-74页 |
二、移民者落脚点、卫、屯人口成分的变化,卫所、屯田制度的废弛 | 第74-78页 |
第四节 象征标界与社会跨界、为生存而融合、积极同化 | 第78-90页 |
一、发源地与族群边界 | 第78-80页 |
二、为明初礼制的贵州本土化与延伸、族群边界的象征标记:俭与靡 | 第80-84页 |
三、排外、竞争与不断变移的边界,中原移民者特征的变异,民族起源 | 第84-86页 |
四、晚明全国奢靡之风尚,贵州地方城乡分异,族群分化之加大及其意义 | 第86-88页 |
五、陆续的中原移民者越入村社:融入而同化 | 第88-90页 |
第五节 小结:明代吉昌屯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清朝的历史与叙事 | 第92-166页 |
第一节 叙事的演变及不同地方特殊群体之涌现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1600年至1685年的社会动乱及其对人口影响 | 第93-96页 |
第三节 清初1685年至1775年贵州人口生齿渐繁,土地竞争与人口流动 | 第96-125页 |
一、中国人口变迁、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流民 | 第96-98页 |
二、贵州人口、人口与耕地比例关系 | 第98-102页 |
三、关于贵州人口压力及其社会反应的文献记载 | 第102-107页 |
四、人口压力引起的聚落扩散 | 第107-113页 |
五、这一期间外来移民到底有多少 | 第113-125页 |
第四节 1775年至1850年:人口压与力竞争的增加、人口流动与移民浪潮、屯堡人群体的涌现 | 第125-155页 |
一、人口压力的增加 | 第125-128页 |
二、外来移民的增加、移民者对移民目的地的有条件的选择 | 第128-132页 |
三、人口压力、移民与人口流动的不均衡,尤其在安顺 | 第132-134页 |
四、新移民对原居民的威胁 | 第134-136页 |
五、"征南"新叙事与记忆的形成——为新移民扩展、地理性演替及其引发的反应 | 第136页 |
六、新移民扩展、地理性演替 | 第136-138页 |
七、新叙事的的涌现、族群与社会分类 | 第138-140页 |
八、基于新叙事的声明——"创立传说" | 第140-145页 |
九、叙事为体系与文化变迁 | 第145-147页 |
十、地方族群、文化特征、族群聚落、"屯堡" | 第147-151页 |
十一、排出"非我类" | 第151-155页 |
第五节 清中期1850年至清末1911年社会矛盾与混乱,新商业的出现与鸦片交易 | 第155-164页 |
一、"咸同之乱" | 第155-157页 |
二、人口 | 第157-158页 |
三、商业化日益扩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客户聚落势力的突增 | 第158-161页 |
四、屯堡中的反应:吉昌屯、鲍屯、狗场屯三村围绕汪公崇拜而连接 | 第161-164页 |
小结:清朝贵州屯堡叙事、记忆、族群的在场景中的形成 | 第164-166页 |
第六章 民国时期的历史与叙事 | 第166-194页 |
第一节 地方族群 | 第166-171页 |
一、屯堡叙事的发展 | 第167-171页 |
第二节 安顺地区的乡村情况与社会 | 第171-193页 |
一、聚落边界变迁个案之一:民国时期的异姓联合 | 第178-190页 |
二、聚落边界变迁个案之二:吉昌屯的汪公祭祀仪式 | 第190-193页 |
小结:社会、边界与叙事的变迁 | 第193-194页 |
第七章 当前的发展与叙事 | 第194-218页 |
第一节 安顺地区早期变迁与历史风波 | 第194页 |
第二节 1980年以后 | 第194-195页 |
第三节 异姓联合 | 第195页 |
第四节 吉昌屯与祭汪公 | 第195-198页 |
第五节 经济 | 第198页 |
第六节 屯堡精华 | 第198-201页 |
第七节 屯堡研究的开始、外来观察者及其想象 | 第201-203页 |
第八节 为同质性的想象 | 第203-206页 |
第九节 一切为明朝的想象、商屯 | 第206-215页 |
第十节 内外想象会重新进入当地意识与文化并产生影响 | 第215-218页 |
第八章 分析与总结 | 第218-232页 |
第一节 屯堡人:叙事、记忆、民族起源、生存 | 第218-225页 |
第二节 屯堡文化延续之谜的破解 | 第225-227页 |
第三节 一种方法,一种结果 | 第227-229页 |
第四节 历史在研究中的解构及其在生活中的重构 | 第229-232页 |
参考资料 | 第232-246页 |
附录A:民国《续修安顺府志》卷四《氏族·各氏族之由来》 | 第246-249页 |
附录B:《移家行》全文 | 第249-250页 |
附录C:基于世代的时间计算 | 第250-2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52-254页 |
致谢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