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锡伯族文化探微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0页
绪论第10-29页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第10-12页
 二、锡伯族研究综述第12-23页
 三、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第23-26页
 四、田野调查点的选择与说明第26-27页
 五、论文框架设计第27-29页
第一章 分布与迁徙第29-43页
 第一节 现今锡伯族的分布与居住格局第29-37页
  一、人口与分布第29-30页
  二、锡伯族聚居社区的自然情况第30-37页
 第二节 民族迁徙史第37-43页
  一、从隶属于科尔沁到满洲第37-38页
  二、两次大迁徙第38-43页
第二章 经济生活第43-53页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第43-49页
  一、渔猎经济第43-44页
  二、畜牧业第44-45页
  三、农业经济第45-48页
  四、手工业、商业第48-49页
 第二节 现代经济的发展第49-53页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49页
  二、经济体制的变革第49-51页
  三、生计方式的变迁第51-53页
第三章 社会组织与家族制度第53-68页
 第一节 哈拉穆昆第53-58页
  一、传统哈拉穆昆制第53-54页
  二、编入"上三旗"第54-55页
  三、家庭与亲属称谓第55-58页
 第二节 族谱的传承及其社会功能第58-68页
  一、从结绳记事到文字家谱第58-59页
  二、谱书和谱单第59-62页
  三、敬宗睦族——族谱的主要功能第62-64页
  四、续谱和重修第64-68页
第四章 语言和文字第68-81页
 第一节 锡伯语的源流第68-70页
 第二节 从满文到锡伯文第70-72页
 第三节 锡伯语中的借词第72-75页
 第四节 族际接触与语言变迁第75-81页
第五章 地域风俗的差异第81-106页
 第一节 饮食习俗第81-87页
  一、酸汤子和铜火锅第81-84页
  二、发尔和额温和花花菜第84-87页
 第二节 居住与交通第87-90页
  一、弯子炕——锡伯族的传统住房第87-90页
  二、骑马——传统交通方式第90页
 第三节 服饰文化第90-92页
  一、传统服饰第90-91页
  二、传统服饰的种类第91-92页
  三、服饰的变迁第92页
 第四节 婚姻习俗第92-99页
  一、吃六碗第93-95页
  二、谢林阿勒米第95-99页
 第五节 丧葬习俗第99-106页
  一、从瓦罐葬到土葬第99-100页
  二、丧葬礼仪第100-105页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第105-106页
第六章 民族民间文化第106-125页
 第一节 文学艺术第106-111页
  一、民间文学第106-109页
  二、音乐舞蹈第109-110页
  三、民间艺人第110-111页
 第二节 体育与娱乐休闲第111-117页
  一、民族传统体育第112-114页
  二、民间娱乐第114-117页
 第三节 节日文化第117-125页
  一、传统节日第118-121页
  二、民族节日第121-125页
第七章 在祖先和神灵之间第125-159页
 第一节 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第125-135页
  一、崇拜祖先第125-127页
  二、喜利妈妈和海尔堪玛法第127-134页
  三、其他崇拜第134-135页
 第二节 锡伯族宗教的多样共存性第135-144页
  一、民间信仰的萨满教遗俗第135-139页
  二、佛教第139-143页
  三、基督教第143-144页
 第三节 锡伯家庙——太平寺第144-159页
  一、民族的精神家园第144-148页
  二、家庙的记忆第148-150页
  三、修复和重建第150-159页
第八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都市中的锡伯族第159-168页
 第一节 北京市的锡伯族第159-161页
  一、锡伯族迁入北京第159-160页
  二、北京市锡伯族人口及分布概况第160-161页
 第二节 都市中的新移民群体第161-164页
  一、"新锡伯人"第161-162页
  二、族际交往与文化互动第162-164页
 第三节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第164-168页
结语第168-174页
 一、传承性第168-169页
 二、变异性第169-170页
 三、封闭性第170页
 四、开放性与适应性第170-171页
 五、地域性与差异性第171-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2页
附录一第182-185页
附录二第185-19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91-193页
后记第193-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游离中沉淀:认同与变迁的都市回族视角
下一篇: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