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20页 |
一、宗教文化基因的思辨-身体存在性 | 第10-12页 |
二、「想像域」与「身体感」 | 第12-16页 |
三、「身体-漾·态」的雨羲性与暧昧性 | 第16-17页 |
四、身体文化隐跡的沉默性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第五节 名词解释 | 第21-30页 |
一、身体存在性 | 第21-22页 |
二、宗教文化基因 | 第22-23页 |
三、宗教意象 | 第23页 |
四、退行与前行 | 第23页 |
五、隐跡 | 第23-24页 |
六、书写 | 第24-25页 |
七、文本 | 第25-26页 |
八、补充 | 第26-27页 |
九、印跡 | 第27-28页 |
十、延異 | 第28页 |
十一、沉默知識 | 第28-29页 |
十二、雙重折叠(double invagination)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身体存在性 | 第30-77页 |
第一节 身体的出埸 | 第30-41页 |
一、身体的概念 | 第30-35页 |
二、「身体-漾·態」的符号化 | 第35-41页 |
第二节 文化的印记 | 第41-49页 |
一、文化的痕跡作用 | 第41-43页 |
二、文化痕跡的隐匿性 | 第43-49页 |
第三节 现象学视域的宗教文化 | 第49-65页 |
一、现象学(Phenomenology) | 第51-55页 |
二、宗教本质之直观纯粹意識 | 第55-64页 |
三、存在之性的積澱 | 第64-65页 |
第四节 身体文化之印跡与漾態 | 第65-77页 |
一、身体之「漾·態」 | 第66-71页 |
二、身体文化的印跡(trace) | 第71-77页 |
第三章 想像域与身体感 | 第77-119页 |
第一節 身体、他人、符号 | 第77-87页 |
第二節 身体意象与想像域 | 第87-97页 |
一、身体意象的直观与想像域 | 第87-90页 |
二、身体意象的现象学還原 | 第90-97页 |
第三节 还原-片断与环节 | 第97-109页 |
一、身体意象之片段 | 第101-103页 |
二、身体意象书写之环节 | 第103-109页 |
第四节 身体间性 | 第109-114页 |
一、身体与他人 | 第112-113页 |
二、想像中的增补 | 第113-114页 |
第五节 身体经验—显现与不显现 | 第114-119页 |
第四章 两义性与暖昧性 | 第119-174页 |
第一節 宗教文化基因与集体意識 | 第119-132页 |
一、宗教文化基因 | 第119-126页 |
二、宗教文化的集体意識 | 第126-132页 |
第二节 宗教意象 | 第132-140页 |
一、「漾」-「气化变异」 | 第132-137页 |
二、宗教意象「幽灵」的存在 | 第137-140页 |
第三節 信仰实践的「三重关系」 | 第140-161页 |
一、自身、媒介、意义 | 第140-144页 |
二、信仰之「三重关系」的现象 | 第144-161页 |
(一) 信仰者自身-躯体性与心灵性 | 第145-149页 |
(二) 信仰的核心意义-可见性与不可见性 | 第149-154页 |
(三) 信仰的媒介或埸域-虚拟性与现实性 | 第154-161页 |
第四节 「三重关系」的回旋结構 | 第161-174页 |
一、信仰意义的结構空间 | 第162-167页 |
二、回旋结構中的「他者」 | 第167-174页 |
第五章 沉默性 | 第174-217页 |
第一節 看不见的书写印跡 | 第174-185页 |
第二节 身体文化的书写与补充 | 第185-196页 |
第三节 延异的身体感-文本(TEXT) | 第196-206页 |
第四节 身体文化书写的「沉默知識」 | 第206-217页 |
一、「沉默知識」的转化历程 | 第207-212页 |
二、二种意識 | 第212-21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217-235页 |
第一节 信仰实践的知識转化 | 第217-224页 |
第二节 反映的「奇幻性」与「直觉性」 | 第224-229页 |
第三节 信仰实践知識转化的撕裂与渗透 | 第229-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