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城市集体记忆的街区界面重塑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研究的背景:集体记忆与城市设计第11-20页
     ·全球化与地域化第11-13页
     ·“共时性”和“历时性”第13页
     ·城市特色与城市竞争第13-14页
     ·地理认同与地域认同第14-15页
     ·涉及集体记忆的一些城市设计基本理论第15-20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20-21页
     ·研究的内容第21页
     ·研究的方法第21-22页
   ·论文框架第22-23页
 本章注释第23-24页
第二章 城市集体记忆概述第24-45页
   ·记忆第24-27页
     ·记忆的涵义第24-25页
     ·记忆的特征第25-27页
   ·集体记忆第27-34页
     ·集体记忆的涵义第27-31页
     ·集体记忆的特征第31-34页
   ·城市集体记忆的意义和作用第34-36页
     ·城市集体记忆概念的意义第34-35页
     ·城市集体记忆的作用第35-36页
   ·城市集体记忆系统要素分析第36-41页
     ·城市集体记忆的主体第36-38页
     ·城市集体记忆的客体第38-39页
     ·城市集体记忆的载体第39-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本章注释第43-45页
第三章 城市街区界面中的集体记忆选择标准第45-62页
   ·集体记忆与城市空间第45-46页
   ·集体记忆引入城市设计的思考第46-47页
   ·集体记忆的选择途径第47-52页
     ·集体记忆内容的两种形式第47-48页
     ·集体记忆建构的两种形式第48-50页
     ·集体记忆的地域认同第50-52页
   ·城市街区界面中的集体记忆选择标准第52-60页
     ·体现街区界面的整体性第52-55页
     ·体现街区界面的连续性和建构性第55-56页
     ·体现街区界面的地域性第56-58页
     ·体现街区界面的当下性第58-59页
     ·体现街区界面的时序性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本章注释第61-62页
第四章 基于集体记忆的街区界面重塑第62-87页
   ·重塑目标第62-68页
     ·挖掘集体记忆的创新性第62-64页
     ·达成主体的认同第64-68页
     ·体现文化的地域性第68页
   ·街区界面重塑的原则第68-73页
     ·界面价值选择的评估原则第68-69页
     ·记忆要素多元化表达原则第69-70页
     ·街区界面重塑的创新原则第70-71页
     ·社区营造与公众参与原则第71-72页
     ·街区空间开发与保护原则第72-73页
   ·街区界面重塑的方法第73-86页
     ·街区界面的整体性建构第73页
     ·街区界面的连续性建构第73-75页
     ·街区界面的地域性建构第75-76页
     ·街区界面的当下性建构第76-78页
     ·街区界面的时序性建构第78-86页
   ·本章小结第86页
 本章注释第86-87页
第五章 街区界面记忆重塑选例第87-100页
   ·文德路文化旅游街区北段城市设计第87-94页
   ·石龙新天地改造第94-98页
   ·汶川地震都江堰纪念馆第98-100页
结语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下一篇:珠江三角洲转型社区公园绿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