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图表清单 | 第11-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创意产业园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2-32页 |
·基础概念 | 第22-26页 |
·创意与创意产业 | 第22-23页 |
·创意产业园(集聚区) | 第23-24页 |
·创意产业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与分类 | 第26-28页 |
·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 | 第26页 |
·创意产业园区的分类 | 第26-28页 |
·创意产业园区的内在特征与外部效应 | 第28-30页 |
·创意产业园区的内在特征 | 第28-29页 |
·创意产业园区的外部效应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 第32-64页 |
·国内外创意产业展概况 | 第32页 |
·发展概况 | 第32页 |
·研究案例的选取 | 第32页 |
·国外相关实践 | 第32-42页 |
·英国伦敦 | 第32-37页 |
·美国纽约 | 第37-42页 |
·国内相关实践 | 第42-61页 |
·北京 | 第42-52页 |
·上海 | 第52-61页 |
·国内外实践的启示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总体特征 | 第64-84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第64-66页 |
·发展阶段 | 第64-65页 |
·发展水平 | 第65-66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规模与类型 | 第66-69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规模 | 第66-67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类型 | 第67-69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政策引导 | 第69-71页 |
·领导协调机构 | 第69页 |
·政府的政策引导 | 第69-71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相关建设规划 | 第71-72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布局 | 第72-76页 |
·布局概况 | 第72-73页 |
·与轨道交通的关系分析 | 第73-74页 |
·与珠江水系的关系分析 | 第74-75页 |
·与高校的关系分析 | 第75-76页 |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的开发特征 | 第76页 |
·开发主体及其组织形式 | 第76页 |
·开发模式 | 第76页 |
·创意活动 | 第76-77页 |
·与北京、上海的横向对比分析 | 第77-82页 |
·发展环境的横向对比 | 第77-78页 |
·园区规模的横向对比 | 第78-79页 |
·园区类型的横向对比 | 第79-80页 |
·生成模式的横向对比 | 第80页 |
·政策引导的横向对比 | 第80-81页 |
·布局特征的横向对比 | 第81页 |
·开发模式的横向对比 | 第81-82页 |
·创意活动的横向对比 | 第82页 |
·市区层面的规划特征总结 | 第82-83页 |
·现状的特点 | 第82-83页 |
·面临的问题 | 第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个案研究 | 第84-143页 |
·调研对象的选取与分析要素 | 第84-85页 |
·调研对象的选取 | 第84-85页 |
·分析要素 | 第85页 |
·旧工业建筑更新而成的创意产业园区具体调研 | 第85-128页 |
·太古仓创意时尚园 | 第85-91页 |
·星坊60 文化创意园 | 第91-97页 |
·海珠创意产业园 | 第97-102页 |
·广州市中小企业创新科技园 | 第102-108页 |
·TIT 纺织服装创意园 | 第108-115页 |
·信义会馆 | 第115-122页 |
·羊城创意产业园 | 第122-128页 |
·园区层面的规划特征 | 第128-142页 |
·规划改造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8-134页 |
·园区改造特征分析 | 第134-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六章 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对策探讨 | 第143-173页 |
·SWOT 分析 | 第143-144页 |
·优势(S) | 第143页 |
·劣势(W) | 第143-144页 |
·机遇(O) | 第144页 |
·挑战(T) | 第144页 |
·市区层面的规划对策 | 第144-156页 |
·与广州市“退二进三”以及“中调”战略相结合 | 第144-146页 |
·与城市RBD 空间的营造相结合 | 第146-148页 |
·与广州市“三旧改造”紧密结合 | 第148-150页 |
·与大学校区等科研机构联动发展 | 第150-152页 |
·与国内外城市差异化竞争 | 第152-153页 |
·合理引导创意地产促进园区开发 | 第153-154页 |
·构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支撑体系 | 第154-156页 |
·园区层面的规划对策 | 第156-172页 |
·理论依据 | 第156-159页 |
·规划目标 | 第159-160页 |
·规划原则 | 第160-161页 |
·规划对策 | 第161-172页 |
·小结 | 第172-1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3-175页 |
结论 | 第173-174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9页 |
学术著作 | 第175页 |
学术期刊 | 第175-177页 |
学位论文 | 第177-178页 |
其他参考文献 | 第178页 |
网络资源 | 第178-179页 |
附录 | 第179-198页 |
附录1:广州市创意产业园区统计表 | 第179-182页 |
附录2:北京、上海16 家创意产业园区调研统计表 | 第182-1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