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小花棘豆及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小花棘豆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小花棘豆的种属、形态及分布 | 第12-13页 |
·小花棘豆的危害 | 第13页 |
·小花棘豆中毒的临床症状 | 第13-15页 |
·小花棘豆的防除与利用 | 第15-16页 |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苦马豆素的来源 | 第16-18页 |
·苦马豆素的性质 | 第18页 |
·苦马豆素的毒理作用 | 第18页 |
·苦马豆素的毒性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苦马豆素中毒剂量的研究 | 第19页 |
·苦马豆素的抗肿瘤活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植物药用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31页 |
·传统提取方法及原理简介 | 第21-22页 |
·传统提取方法原理 | 第21页 |
·传统提取方法 | 第21-22页 |
·现代提取技术 | 第22-26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22-23页 |
·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 第23-24页 |
·微波萃取技术 | 第24页 |
·超声波协助提取技术 | 第24-25页 |
·超滤技术 | 第25页 |
·酶法提取技术 | 第25页 |
·半仿生提取法 | 第25-26页 |
·双水相萃取技术 | 第26页 |
·生物碱提取工艺中现代提取技术的引入 | 第26-31页 |
·生物碱盐类的提取 | 第27页 |
·游离生物碱的提取 | 第27页 |
·挥发性生物碱的提取 | 第27-31页 |
第三章 小花棘豆化学成分的检测 | 第31-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7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试管及滤纸片预试法 | 第31-35页 |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专项预试 | 第35-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小花棘豆有毒成分的研究 | 第38-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溶液的准备 | 第38页 |
·毒理实验确定毒性部位 | 第38页 |
·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毒性所在溶剂部位的确定 | 第38-39页 |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小花棘豆有毒成分分析 | 第40-41页 |
·国内外对小花棘豆中生物碱成分的认识 | 第41页 |
·小花棘豆中毒的防治前景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作用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43-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实验所需物品的制备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谱测定 | 第46页 |
·提取物对供试菌的MIC的确定 | 第46页 |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活性成分稳定性的研究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页 |
·不同实验方法的比较 | 第49页 |
·小花棘豆中抑菌成分热稳定的分析 | 第49页 |
·小花棘豆中抑菌成分最适pH值的分析 | 第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0-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最佳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3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结果 | 第53-54页 |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总浸膏和总生物碱的结果 | 第54页 |
·薄层层析(TLC)检查小花棘豆总生物碱的结果 | 第54-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小花棘豆中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进展 | 第56页 |
·小花棘豆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分析 | 第56页 |
·小花棘豆中生物碱测定方法分析 | 第56-57页 |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测定中标准品的选择 | 第57页 |
·小花棘豆提取方法的影响因素 | 第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七章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提取方法优化 | 第58-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不同处理方法所得总浸膏质量 | 第59页 |
·酸碱滴定法测定小花棘豆提取物中总生物碱含量 | 第59页 |
·紫外比色法测定小花棘豆生物碱含量 | 第59-60页 |
·多重比较得到实验的第一限制性因素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页 |
·实验样品的选择分析 | 第62页 |
·总生物碱测定方法的选择分析 | 第62页 |
·提取中乙醇浓度的确定 | 第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第八章 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 第63-7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3页 |
·提取方法 | 第63-64页 |
·薄层层析检查 | 第64页 |
·苦马豆素的结构鉴定 | 第64页 |
·升华副产物的GC-MS分析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提取结果 | 第64页 |
·薄层层析检查 | 第64-65页 |
·苦马豆素的结构鉴定 | 第65页 |
·升华副产物的GC-MS分析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70页 |
·提取过程中分离到的杂质 | 第67-70页 |
·苦马豆素的衍生处理方法 | 第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第九章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 | 第71-7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数据分析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内标物分析结果 | 第72-73页 |
·SW进样质量浓度对SW和me-Gal峰面积比值的线性关系 | 第73页 |
·单点校正因子的测定结果 | 第73-74页 |
·加标回收实验结果 | 第74页 |
·样品中SW的含量 | 第74-76页 |
·讨论 | 第76-77页 |
·部分疯草中苦马豆素的含量分析 | 第76-77页 |
·苦马豆素含量分析中的内标物选择 | 第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