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1 引言 | 第15-31页 |
·合作繁殖理论 | 第15-19页 |
·延迟扩散相关假说 | 第16-17页 |
·为何帮助的相关假说 | 第17-19页 |
·高海拔鸟类的生活史理论 | 第19-23页 |
·各繁殖参数与海拔的关系 | 第20-21页 |
·高海拔地区鸟类生活史参数变化的相关假说 | 第21-23页 |
·性别分配理论 | 第23-28页 |
·动物学中主要的性别分配理论 | 第23-27页 |
·鸟类的性别分配 | 第27-28页 |
·婚外父权的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好基因假说 | 第28-29页 |
·遗传多样性假说 | 第29页 |
·杂合性假说 | 第29页 |
·遗传兼容性假说 | 第29-30页 |
·生育力保证假说 | 第30-31页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及研究物种 | 第31-37页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31-32页 |
·安多地理位置 | 第31页 |
·安多海拔及气候 | 第31-32页 |
·安多自然资源 | 第32页 |
·研究物种概况 | 第32-34页 |
·地山雀的形态和分布 | 第32-33页 |
·地山雀的研究概述 | 第33-34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3 地山雀的巢址选择 | 第37-43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巢址测量方法 | 第38-39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4 地山雀繁殖生态 | 第43-61页 |
·前言 | 第43-44页 |
·研究区域的自然气候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野外工作方法 | 第44页 |
·繁殖参数的定义 | 第44-45页 |
·统计方法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55页 |
·基本的繁殖和行为观察 | 第45-46页 |
·营巢行为 | 第46-48页 |
·衔材行为 | 第48-49页 |
·交配行为 | 第49-50页 |
·窝卵数与孵化率及孵化时间 | 第50页 |
·出飞数、出飞率以及繁殖成功率 | 第50-52页 |
·安多地山雀雏鸟发育的外形特征 | 第52-54页 |
·合作繁殖和非合作繁殖巢的统计 | 第54-55页 |
·窝卵数与出飞率与帮助者数目,领域质量和孵卵日期的关系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61页 |
·生活史参数的海拔变异 | 第55-58页 |
·高的繁殖成功率 | 第58页 |
·繁殖季节繁殖巢的年间变动 | 第58-61页 |
5 地山雀后代性别分配 | 第61-72页 |
·前言 | 第61-63页 |
·研究区域和方法 | 第63-66页 |
·研究物种和研究区域 | 第63页 |
·研究方法 | 第63-66页 |
·研究结果 | 第66-67页 |
·帮助者的性别 | 第66-67页 |
·种群和巢层次上后代性比 | 第67页 |
·后代性比与领域质量,合作,繁殖日期,雌鸟身体条件的关系 | 第67页 |
·讨论 | 第67-72页 |
·帮助者的性别 | 第67-68页 |
·种群后代性比与地山雀合作之间的关系 | 第68-69页 |
·局部资源竞争假说和局部资源提高假说在地山雀中的验证 | 第69-70页 |
·领域质量与性别分配的关系 | 第70-71页 |
·后代性比与地山雀繁殖日期的关系 | 第71页 |
·雌鸟身体条件与后代性比的关系 | 第71-72页 |
6 地山雀的婚外后代 | 第72-87页 |
·前言 | 第72-7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3-77页 |
·研究地点及种群 | 第73页 |
·野外工作 | 第73-74页 |
·实验室工作 | 第74-75页 |
·统计分析 | 第75-77页 |
·结果 | 第77-84页 |
·婚外后代分布情况 | 第77页 |
·繁殖者间的形态差异 | 第77-80页 |
·繁殖者间的遗传差异 | 第80-82页 |
·婚外后代和社会配偶后代间杂合度差异 | 第82-84页 |
·繁殖密度与婚外父权的关系 | 第84页 |
·讨论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2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