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金属矿隐患空区三维信息获取及其动力失稳数值分析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9页
   ·课题的由来、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5-26页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现状第15-18页
     ·金属矿隐患空区探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8-23页
     ·三维地学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耦合方法研究现状第23-25页
     ·爆破荷载作用下隐患空区稳定性数值分析研究现状第25-26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6-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二章 金属矿隐患空区三维信息获取及其可视化技术研究第29-45页
   ·激光扫描测距原理第29-31页
     ·脉冲式激光测距原理第29-30页
     ·相位式激光测距原理第30页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分类第30-31页
   ·隐患空区三维信息获取技术与方法第31-36页
     ·CMS激光探测工作基本原理第31-32页
     ·CMS主要特点及技术指标第32-33页
     ·隐患空区CMS探测方法第33-35页
     ·探测数据格式及特点分析第35-36页
     ·点云数据过滤第36页
   ·多点探测数据的拼接第36-38页
     ·探测数据拼接原理第36-37页
     ·多点探测数据的拼接方法第37页
     ·点云数据格式转换第37-38页
   ·隐患空区三维信息获取及可视化第38-44页
     ·测点基本数据第39-40页
     ·点云数据处理第40页
     ·隐患空区三维可视化建模第40-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金属矿隐患空区CMS探测的环境影响与误差分析第45-58页
   ·CMS探测的环境影响第45-49页
     ·温度第45-46页
     ·湿度第46-47页
     ·目标反射率第47-48页
     ·探测位置第48-49页
     ·粉尘第49页
   ·CMS探测模型误差分析及修正第49-55页
     ·模型误差原因分析第49-50页
     ·扫描中心点坐标动态变化第50页
     ·模型倾角误差修正第50-53页
     ·CMS模型修正第53-55页
   ·应用实践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隐患空区三维实测信息可视化应用研究第58-82页
   ·隐患空区群三维探查及危险性可视化分级第58-65页
     ·隐患空区群现场探查第58-59页
     ·隐患空区群三维信息获取第59-63页
     ·基于探查的隐患空区群危险性可视化分级第63-65页
   ·基于空区实测与采场块体建模的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第65-73页
     ·采场空区激光探测及模型生成第65-66页
     ·采场实体模型构建第66-68页
     ·采场块体模型构建第68-70页
     ·采场回采指标可视化计算第70-73页
   ·深井采场空区垮塌三维动态探测第73-81页
     ·采场垮塌空区激光三维探测第73-74页
     ·采场垮塌空区三维模型生成第74-75页
     ·采场垮塌空区剖面生成第75-77页
     ·垮塌后空区体积及顶板暴露面积计算第77-78页
     ·采场垮塌范围确定及存留矿量计算第78-80页
     ·资源回收方案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三维地学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耦合方法研究第82-98页
   ·基于Surpac的复杂三维地学模型构建第82-86页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第82-84页
     ·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第84-86页
     ·块体模型的构建第86页
   ·三维地学模拟与数值模拟的耦合模式第86-87页
   ·基于文件格式转换的模型耦合第87-91页
     ·Surpac与Phase~2耦合的实现第87-88页
     ·Surpac与MIDAS/GTS耦合的实现第88-91页
   ·基于数据转换接口编程的模型耦合第91-97页
     ·Surpac与Ansys耦合的实现第91-94页
     ·Surpac与Flac~(3D)耦合的实现第94-97页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六章 金属矿隐患空区动力失稳数值分析第98-118页
   ·Flac~(3D)动力分析的主要特性第98-103页
     ·模型中网格尺寸要求第98-99页
     ·阻尼的确定第99-101页
     ·边界条件的确定第101-102页
     ·动力荷载的输入第102-103页
   ·金属矿隐患空区动力失稳数值分析方法第103-104页
   ·金属矿隐患空区动力失稳数值分析第104-111页
     ·基于Surpac的数值模拟前处理模型构建第105-107页
     ·Flac~(3D)数值计算模型第107-111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111-117页
     ·应力变化特征第111-113页
     ·位移变化特征第113-115页
     ·塑性区变化特征第115-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七章 金属矿隐患空区动力失稳过程模拟仿真第118-132页
   ·RFPA基本原理第118-121页
     ·RFPA基本思想第118-119页
     ·岩石破裂过程原理第119-120页
     ·RFPA系统分析流程第120-121页
   ·隐患空区动力失稳仿真的主要步骤第121页
   ·金属矿隐患空区动力失稳过程模拟仿真第121-130页
     ·计算区域的选取及其特征第121-123页
     ·RFPA数值计算模型第123-126页
     ·隐患空区动力失稳模拟仿真第126-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132-136页
   ·全文主要结论第132-134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4-135页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算网格中面向QoS的资源可用性评估模型研究
下一篇:铁道客车乘坐舒适性建模、仿真与虚拟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