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战略研究

作者简介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基本背景第13-15页
     ·研究意义第15页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方法第15-17页
   ·主要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科学内涵第19-29页
   ·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的基本内涵第19-24页
     ·对金属矿产资源安全概念的若干看法第19-20页
     ·基于经济学角度的金属矿产资源安全定义和内涵第20-21页
     ·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经济学解析第21-24页
   ·金属矿产资源属性研究第24-26页
     ·金属矿产资源的经济属性第24-26页
     ·金属矿产资源的政治属性第26页
   ·金属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第26-29页
     ·金属矿产资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第26-28页
     ·金属金属矿产资源问题成为国际(地区)争端的根源第28-29页
第三章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第29-64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第29-31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概况及资源分布第31-41页
   ·国内外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和效率的比较第41-48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强度和生产力第41-43页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投入和使用效率第43-44页
     ·中国平均每人DE、DE/GDP、GDP/DE和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效率的国际比较第44-48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供需形式分析第48-61页
     ·影响我国金属矿产资源供需因素的分析第48-50页
     ·金属矿产资源的供给第50-53页
     ·金属矿产资源消费分析第53-61页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性第61-64页
第四章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及监测第64-72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第64-67页
     ·金属矿产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第64-66页
     ·评价方法第66-67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评价过程及结果第67-69页
     ·评价的基本过程第67页
     ·评价结果第67-69页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第69-72页
     ·监测指标的确定第70页
     ·预警指标第70-72页
第五章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战略分析第72-88页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第72-73页
   ·建立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的必要性第73-77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建立第77-84页
     ·国外金属矿产资源储备成功经验的启示第77-78页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的构建第78-84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的管理第84-88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管理体制的构建第84-85页
     ·完善国家和企业两级储备体系第85-86页
     ·金属矿产资源储备的立法第86-88页
第六章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基于金融危机背景第88-98页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属矿产业的影响第88-90页
   ·国外矿业大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第90-94页
     ·美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第90-92页
     ·日本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第92-93页
     ·澳大利亚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第93-94页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第94-98页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第94-96页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框架第96-98页
第七章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河南铝矿为例第98-116页
   ·利用海外金属矿产资源的形势第99-103页
   ·利用海外金属矿产资源的原则及可行性第103-104页
   ·利用海外金属矿产资源的必要性第104-106页
   ·河南省铝矿现状分析第106-109页
     ·铝土矿资源的基本特点第106-107页
     ·铝土矿业生产现状第107-108页
     ·铝土矿资源形势分析第108-109页
   ·河南铝矿利用海外铝土矿资源的途径及区域选择第109-113页
     ·利用海外铝土矿资源的基本途径第109-111页
     ·利用海外铝土矿资源的区域选择第111-113页
   ·利用海外资源的保障措施第113-116页
第八章 论文总结与研究展望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目标优化的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以湖北恩施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