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前言第9-12页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第12-19页
 (一) 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第12-13页
 (二)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第13-19页
  1.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第13-14页
  2. 对统筹地区协调发展的意义第14-16页
  3. 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第16-19页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第19-25页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第19页
 (二)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第19-21页
 (三) 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第21-25页
  1. 观念因素严重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第21-22页
  2. 城乡二元体制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第22-23页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以突破的瓶颈第23-25页
三、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经验与启示第25-28页
 (一)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模式第25-26页
 (二)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与启示第26-28页
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第28-50页
 (一) 在农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28-32页
  1.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第28-30页
  2.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开发农业就业潜力第30-31页
  3. 加强生态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第31-32页
 (二) 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引下,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第32-39页
  1. 资金方面第34-35页
  2. 人才方面第35-36页
  3. 项目方面第36-37页
  4. 技术方面第37-38页
  5. 体制方面第38-39页
 (三) 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第39-48页
  1. 促进农村城镇化,推进中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39-43页
  2.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设想和思考第43-47页
  3. 建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益保护机制第47-48页
 (四) 加强国际劳务输出,缓解就业压力第48-50页
结束语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信阳市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内黄县耕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