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0页 | 
| 1.1 西花蓟马品系鉴定 | 第13-15页 | 
| 1.1.1 形态鉴定 | 第13-14页 | 
| 1.1.2 分子鉴定 | 第14-15页 | 
| 1.2 西花蓟马品系抗药性 | 第15页 | 
| 1.3 西花蓟马品系寄主范围 | 第15-16页 | 
| 1.4 西花蓟马品系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 1.5 西花蓟马品系生态学特性 | 第16-17页 | 
| 1.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1.6.1 立题依据 | 第17页 |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6.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基于COI标记的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一步双重快速鉴定技术 | 第20-30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 2.1.1 供试虫源 | 第20-22页 | 
| 2.1.2 DNA提取 | 第22页 | 
| 2.1.3 COⅠ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 | 第22页 | 
| 2.1.4 一步双重品系特异性引物设计、筛选与体系优化 | 第22-23页 | 
| 2.1.5 一步双重品系特异性PCR检测的体系建立与优化 | 第23页 | 
| 2.1.6 品系特异性组合引物的种/品系特异性检测 | 第23页 | 
| 2.1.7 品系特异性组合引物对不同虫态的扩增效果 | 第23页 | 
| 2.1.8 品系特异性组合引物的检测阈值 | 第23-24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 2.2.1 蓟马类昆虫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扩增与分析 | 第24页 | 
| 2.2.2 一步双重品系特异性PCR检测体系建立 | 第24-25页 | 
| 2.2.3 组合引物的种/品系特异性检验 | 第25-26页 | 
| 2.2.4 品系特异性组合引物对不同虫态的扩增效果 | 第26-27页 | 
| 2.2.5 品系特异性组合引物的检测阈值 | 第27页 | 
| 2.3 讨论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0-38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1-32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3.2.1 个体杂交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 3.2.2 群体杂交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 3.3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高雌种群稳定机制研究 | 第38-47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 4.1.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4.2.1 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孤雌生殖种群动态趋势 | 第39-42页 | 
| 4.2.2 母代雌虫与子代雄虫回交实验 | 第42-43页 | 
| 4.2.3 雄虫多次交配实验 | 第43-45页 | 
| 4.3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的种群竞争互作研究 | 第47-56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5.1.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9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 5.2.1 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竞争互作 | 第49-53页 | 
| 5.2.2 品系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53-54页 | 
| 5.3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