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水稻白叶枯病概述 | 第12-13页 |
1.1.1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现 | 第12页 |
1.1.2 水稻白叶枯病的分布 | 第12页 |
1.1.3 水稻白叶枯病发病症状 | 第12页 |
1.1.4 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与预测 | 第12-13页 |
1.1.5 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 | 第13页 |
1.2 植物微生物组(PLANT MICROBIOME) | 第13-14页 |
1.3 植物的微生物种群与植物病害 | 第14-15页 |
1.4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和定殖 | 第15页 |
1.4.2 植物内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1.4.3 植物内生菌的功能 | 第16-17页 |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 第17-19页 |
1.5.1 生理小种的定义 | 第17页 |
1.5.2 生理小种的鉴别系统 | 第17-18页 |
1.5.3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的动态变化 | 第18页 |
1.5.4 研究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的方法 | 第18-19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水稻白叶枯病叶和健叶内生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21-4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1-23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2.2.1 水稻健康和水稻白叶枯病叶样品总DNA的提取 | 第24页 |
2.2.2 16 S rRNA和 ITS测序 | 第24-25页 |
2.2.3 测序数据的处理 | 第25页 |
2.2.4 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26页 |
2.2.5 病叶中Xoo及内生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26页 |
2.2.6 泛菌属菌株生理生化性质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7 平板对峙实验检测内生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27页 |
2.2.8 混合接种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力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2.3.1 样品的症状及病原物的检测 | 第28-29页 |
2.3.2 测序数据总体分析 | 第29页 |
2.3.3 健康叶片和病叶中内生细菌的群落组成 | 第29-34页 |
2.3.4 水稻白叶枯病对水稻叶片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34-38页 |
2.3.5 水稻白叶枯病叶中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38-40页 |
2.3.6 内生细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 第40页 |
2.3.7 泛菌属菌株的促生特性与生理性质测定 | 第40-41页 |
2.3.8 泛菌属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抑制作用 | 第41-42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42-46页 |
第三章 南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生理小种与分子型多样性分析 | 第46-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3.1.1 试剂、培养基与仪器 | 第46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46-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2.1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48页 |
3.2.2 鉴别品种的种植 | 第48页 |
3.2.3 菌株的培养及接种的方法 | 第48页 |
3.2.4 水稻品种抗性划分的标准 | 第48-49页 |
3.2.5 小种的划分 | 第49页 |
3.2.6 southern杂交的步骤 | 第49-51页 |
3.2.7 数据的分析 | 第51-5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3.3.1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采集分离与鉴定 | 第52页 |
3.3.2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3.3.3 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分析 | 第53-55页 |
3.3.4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基因组提取 | 第55页 |
3.3.5 tal4 基因SphⅠ片段的回收 | 第55页 |
3.3.6 探针标记效率检测 | 第55-56页 |
3.3.7 水稻白叶枯病菌分子型分析 | 第56-57页 |
3.3.8 水稻白叶枯病菌分子型与生理小种的关系 | 第57-59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 | 第7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