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20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3.文献综述的评价 | 第17-18页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框架 | 第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主要内容框架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计量分析法 | 第19页 |
2.比较分析法 | 第19页 |
3.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9页 |
2.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内生增长理论 | 第20-21页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页 |
3.五大发展理念 | 第21-22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1.民族地区 | 第22页 |
2.经济增长质量 | 第22-25页 |
三、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29页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原则 | 第25-26页 |
1.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 第25页 |
2.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二)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 第26-29页 |
1.指标的选取 | 第26-27页 |
2.指标的说明 | 第27-29页 |
四、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统计分析 | 第29-51页 |
(一)经济增长速度分析 | 第29-35页 |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析 | 第29-31页 |
2.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分析 | 第31-33页 |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析 | 第33-35页 |
(二)经济增长结构分析 | 第35-41页 |
1.民族地区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36-37页 |
2.民族八省区三产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 第37-41页 |
(三)经济增长稳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1.经济波动率分析 | 第41-42页 |
2.城镇登记失业率分析 | 第42-43页 |
(四)经济增长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分析 | 第43-46页 |
1.恩格尔系数分析 | 第43-44页 |
2.人均收入分析 | 第44-46页 |
(五)经济增长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代价分析 | 第46-50页 |
1.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分析 | 第46-48页 |
2.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分析 | 第48-49页 |
3.单位GDP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析 | 第49-50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五、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 | 第51-65页 |
(一)数据收集及处理 | 第51页 |
(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51页 |
(三)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 | 第51-56页 |
(四)民族地区与全国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比较分析 | 第56-64页 |
1.民族地区与全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比较分析 | 第56-58页 |
2.民族地区与全国经济增长质量按维度比较分析 | 第58-64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六、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路径措施 | 第65-74页 |
(一)加大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 第65-66页 |
1.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 第65页 |
2.扩大对口支援范围 | 第65-66页 |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第66页 |
(二)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沿路经济和口岸经济 | 第66-67页 |
1.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 第66-67页 |
2.大力发展口岸经济 | 第67页 |
(三)利用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做大做强民族特色经济 | 第67-69页 |
1.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互联网+”模式 | 第67-68页 |
2.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 第68-69页 |
(四)实现稳定脱贫,提高生活质量 | 第69-71页 |
1.促进劳动力流动,降低失业率 | 第69页 |
2.提高扶贫质量,解决深度贫困 | 第69-70页 |
3.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 | 第70-71页 |
(五)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 | 第71-72页 |
1.培育绿色化资源型特色产业 | 第71页 |
2.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第71-72页 |
(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 第72-74页 |
1.注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 | 第72页 |
2.重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学位攻读期间主持、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 第78页 |
1.主持及参与的课题 | 第78页 |
2.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