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并购对价支付方式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并购绩效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4 文献述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和绩效计量方法 | 第19-22页 |
2.1 并购与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 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 | 第19-20页 |
2.2.1 协同效率理论 | 第19页 |
2.2.2 交易费用论 | 第19页 |
2.2.3 多元化经营论 | 第19-20页 |
2.2.4 垄断优势理论 | 第20页 |
2.2.5 技术地方化理论 | 第20页 |
2.3 评价并购绩效的方法 | 第20-22页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20-21页 |
2.3.2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21-22页 |
3 山东潍柴并购法拉帝的案例分析 | 第22-29页 |
3.1 收购方介绍 | 第22页 |
3.2 被收购方介绍 | 第22页 |
3.3 山东潍柴并购法拉帝的动因分析 | 第22-24页 |
3.3.1 完善产业链、实现产销一体化 | 第22-23页 |
3.3.2 突破产业壁垒、快速进入游艇制造市场 | 第23页 |
3.3.3 获得优质资源、提高研发能力 | 第23-24页 |
3.3.4 政府大力支持、把握发展机遇 | 第24页 |
3.4 并购过程介绍 | 第24-29页 |
3.4.1 并购尽职调查分析 | 第25-26页 |
3.4.2 并购结构设计 | 第26-28页 |
3.4.3 并购关键要素 | 第28-29页 |
4 并购绩效分析 | 第29-45页 |
4.1 短期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29-32页 |
4.1.1 超额收益法 | 第29-31页 |
4.1.2 超额收益率的具体分析 | 第31-32页 |
4.2 长期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32-41页 |
4.2.1 山东潍柴盈利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32-34页 |
4.2.2 山东潍柴营运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4.2.3 山东潍柴偿债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36-38页 |
4.2.4 山东潍柴发展能力的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4.3 非财务指标法 | 第41-45页 |
4.3.1 研发能力的评价 | 第41页 |
4.3.2 市场占有率的评价 | 第41-43页 |
4.3.3 并购影响力的评价 | 第43-45页 |
5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45-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5.1.1 企业基本实现并购愿景 | 第45页 |
5.1.2 跨国并购提升企业整体综合实力 | 第45-46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46-48页 |
5.2.1 明确并购动因是实施跨国并购的首要条件 | 第46页 |
5.2.2 撰写详尽客观的尽职调查报告是跨国并购的关键条件 | 第46-47页 |
5.2.3 设计合理的并购交易结构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因素 | 第47-48页 |
5.2.4 选择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是分析并购绩效的重要步骤 | 第48页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