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6页 |
1.1 颗粒物质简介 | 第14-19页 |
1.1.1 颗粒物质的特征 | 第14-16页 |
1.1.2 颗粒物质领域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2 玻璃态物质的反常振动性质 | 第19-29页 |
1.2.1 玻璃及玻璃化转变 | 第19-20页 |
1.2.2 玻色峰的定义和相关研究 | 第20-27页 |
1.2.3 安德森局域化 | 第27-29页 |
1.3 阻塞转变 | 第29-34页 |
1.3.1 阻塞相图 | 第29-30页 |
1.3.2 阻塞体系的本征振动行为 | 第30-34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实验的相关技术 | 第36-48页 |
2.1 光弹性技术 | 第36-39页 |
2.2 图像分析 | 第39-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2.4 振动模式的计算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无序颗粒体系中的本征振动性质 | 第48-66页 |
3.1 玻色峰与局域剪切模量涨落的关系 | 第48-59页 |
3.1.1 态密度,约化态密度以及玻色峰形状的普适性 | 第48-52页 |
3.1.2 振动模式的空间分布及波的分解 | 第52-53页 |
3.1.3 横纵波的色散关系 | 第53-55页 |
3.1.4 局域模量的不均匀性与玻色峰的关系 | 第55-59页 |
3.2 二维无序颗粒体系的阻塞转变预测 | 第59-64页 |
3.2.1 体积分数与模量的阻塞转变标度行为 | 第59-61页 |
3.2.2 态密度的非德拜标度关系 | 第61-63页 |
3.2.3 态密度相关物理量的标度行为 | 第63-64页 |
3.2.4 讨论 | 第6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从晶体到无序体系中的本征振动性质 | 第66-86页 |
4.1 范霍夫奇点与玻色峰 | 第66-72页 |
4.1.1 二维理想晶体的态密度 | 第66-68页 |
4.1.2 范霍夫奇点与玻色峰的无关性 | 第68-72页 |
4.2 剪切模量涨落对玻色峰影响的局限性 | 第72-76页 |
4.2.1 剪切模量涨落对无序体系中玻色峰的影响 | 第72-74页 |
4.2.2 剪切模量涨落与结构无序对玻色峰的共同影响 | 第74-76页 |
4.3 玻色峰的结构起因 | 第76-84页 |
4.3.1 不同无序度下宏观结构的分析 | 第76-79页 |
4.3.2 局域结构的无序对玻色峰的影响 | 第79-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二维颗粒体系中的安德森局域化 | 第86-98页 |
5.1 无序体系中玻色峰与安德森局域化的对比 | 第86-90页 |
5.1.1 振动模式的能级间隔统计 | 第86-87页 |
5.1.2 所在频率区间的对比 | 第87-90页 |
5.1.3 模式空间分布的对比 | 第90页 |
5.2 安德森局域化区间的统计性质 | 第90-96页 |
5.2.1 局域光斑的数目,大小,位置变化等统计特征 | 第90-96页 |
5.2.2 局域光斑出现的位置在空间上的分形式分布 | 第9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8-102页 |
附录A 本征振动性质的补充材料 | 第102-112页 |
A.1 二维六角晶格色散关系的解析推导 | 第102-105页 |
A.2 不同无序度下的态密度原图 | 第105-107页 |
A.3 模量的计算方法 | 第107-108页 |
A.4 模量相关内容的分析 | 第108-112页 |
A.4.1 无序体系(η =1)的模量分析 | 第108-109页 |
A.4.2 不同无序度下的模量分析 | 第109-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4页 |
参加的学术会议及部分口头报告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