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红外视频图像下疲劳驾驶的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文工作第14-17页
        1.3.1 本文主要工作第15页
        1.3.2 本文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疲劳驾驶检测算法相关理论及原理第17-36页
    2.1 红外光谱与红外图像的特点第17-20页
        2.1.1 红外光谱简介第17-18页
        2.1.2 红外图像的特点第18-20页
    2.2 积分图与 Haar-Like 特征第20-25页
        2.2.1 积分图的概述第20-21页
        2.2.2 Haar-Like 特征的定义第21-22页
        2.2.3 Haar-Like 特征数目第22-23页
        2.2.4 Haar-Like 特征值的计算第23-25页
    2.3 AGPSO 算法第25-27页
        2.3.1 PSO 算法概述第25页
        2.3.2 AGPSO 算法概述第25-27页
    2.4 AdaBoost 人脸检测方法原理第27-30页
        2.4.1 弱分类器的训练第27-28页
        2.4.2 强分类器的训练第28-29页
        2.4.3 级联强分类器的训练第29-30页
    2.5 Mean-Shift 算法第30-34页
        2.5.1 Mean-Shift 的理论基础第31-32页
        2.5.2 多维空间的非参数密度估计第32页
        2.5.3 Mean-Shift 向量第32-34页
    2.6 PERCLOS 标准及原理第34-35页
    2.7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 AGPSO-AdaBoost 算法的人脸检测系统第36-48页
    3.1 图像预处理第36-38页
        3.1.1 去噪处理第36-37页
        3.1.2 图像增强处理第37-38页
        3.1.3 尺度归一化第38页
    3.2 AdaBoost 人脸检测算法相关问题研究及改进第38-43页
        3.2.1 AdaBoost 算法训练耗时分析第38-39页
        3.2.2 Haar 特征的选取第39-40页
        3.2.3 AGPSO 优化待提升弱分类器系数构建强分类器第40-43页
    3.3 基于 AGPSO-AdaBoost 人脸检测算法的构成与实现第43-47页
        3.3.1 人脸检测第44-45页
        3.3.2 检测结果后续处理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人脸跟踪定位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第48-55页
    4.1 Mean-Shift 算法跟踪的缺点及改进第48-49页
        4.1.1 改进直方图特征描述第48-49页
        4.1.2 加快收敛速度第49页
        4.1.3 遮挡问题(模板更新)的改进第49页
    4.2 目标模型与候选模型第49-50页
    4.3 相似性度量第50-51页
    4.4 基于改进的 Mean-Shift 算法的人脸跟踪第51-52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4.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红外条件下的人眼定位及疲劳驾驶检测第55-66页
    5.1 引言第55-56页
    5.2 红外条件下的人眼检测第56-62页
        5.2.1 基于梯度复杂度的人眼区域提取第57-58页
        5.2.2 图像 Gabor 滤波及二值化增强第58-59页
        5.2.3 灰度积分投影增强第59-60页
        5.2.4 连通域增强第60页
        5.2.5 人眼定位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62页
    5.3 瞳孔的提取第62-63页
    5.4 疲劳驾驶检测第63-65页
        5.4.1 疲劳驾驶状态判别第63-64页
        5.4.2 疲劳驾驶检测结果与分析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66-6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交通流中的微观建模与仿真研究
下一篇:基于SoC技术的智能水位监测系统